只為美麗
0413班李夢璽
美,是紅似火的江花,綠如藍的江水;美,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美,是“風吹古木晴天雨”的幽靜;美,是“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淡雅。
是那個南華山上長嘯的文人吧,是那個灑脫于出世入世的奇人吧,是那個于幽幽竹林飲酒長醉的賢才吧?!班徏遗胁派醇薅人馈?,他“不識其父兄”,只知道一個如花生命逝去了,于是“徑往而哭之,盡哀而還”。這一哭——只為年華的早逝,為人生的無常,為一個美麗美好生命的終結(jié)。因為對美麗的珍惜,這一哭,揭去了千古文人感傷卻要強作堅強的外衣,這一哭,是千百年來最響亮最徹底最淋漓的文人對美麗發(fā)出的最多情的聲音。文人——為美而生,好一個“其外坦蕩而內(nèi)淳至”的阮籍呀!
是那個嘆“人生如夢”的遷客吧,是那個感“十年生死兩茫?!钡脑~人吧,是那個“早聲華發(fā)”的子瞻吧。雖仕途失意,但人生可以多彩,可以于東坡隴畝間耕種品茶,田間茅舍中飲酒忘情,“穿林打竹”中“吟嘯且徐行”。美,在東坡之上,在茅舍之中,在竹林風起時的沙沙聲中。只為美,他“竹杖芒鞋輕勝馬”,只為美,他要“一蓑煙雨任平生”,好一個灑脫豁達的東坡呀!
還有一個住在香江畔的商人,早年自強不息,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身擁億萬資產(chǎn)后“為善不問回報”?;衾弦詢€為美,出門仍坐公車自帶水;霍老以善為美,行善多年至今捐獻逾百億。為了奧運的成功舉辦,為了中國人在世界上站得更高更直,他辛苦操勞。只為美,霍老“達則兼濟天下”!
美是一種享受,與精神有關(guān),與金錢無關(guān);美是一種心靈的回報,與得有關(guān),與失無關(guān);美是一種滿足,與欣慰有關(guān),與貪婪無關(guān)。
只為美麗,收藏家可以耗盡錢財讓藝術(shù)重生;只為美麗,阮籍可以放下“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堅強,失聲痛哭;只為美麗,蘇軾在平淡清苦中發(fā)現(xiàn)幸福人生;只為美麗,霍老不惜億萬資產(chǎn),在疏財愛國中實現(xiàn)中國當代偉人的人格理想。
這是人間的真與善,沒有虛偽與呆板,只有淡淡香氣,千古流芳。
[點評]真正的“審美”是超功利的精神活動。應(yīng)當說,作者對題目的理解與把握是準確的,對于地下挖出的大理石雕像,農(nóng)夫、收藏家,心態(tài)截然不同,農(nóng)夫,實惠,為得到利益;收藏家,審美,愿傾家蕩產(chǎn)。文章里提到的阮籍、東坡、霍老盡管對美的追求不盡相同,但他們?yōu)槊蓝瑸槊罏⒚?,為美操勞的本質(zhì)與收藏家暗合。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詩章、事跡串聯(lián)在一起,增加了文章的色彩。
(指導老師:李猛)
花有魂
0413班戴鑫澤
大觀園中,一身素白的林妹妹扛著花鋤,提著香袋,緩緩而來,眼中淚盈凝腮上。置身花間,繽紛落蕊,林妹妹淚瀉雨下。放下香袋,握著花鋤,邊拭淚,邊吃力地集花、葬花。不遠處,幾小廝丫頭暗暗嗤笑。
黛玉吟:“天盡頭,何處是香丘?”寶玉恰閑游至此,聽得黛玉之悲,不覺癡了?!皾M地落英皆有歸所,何謂無處?”寶玉心中暗想。但聽得出黛玉此時已是悲戚萬分,寶玉也異常難受,不便上前軟語相慰,只得沒在暗處忍淚靜聽。
眾小廝也在暗處,隔了幾叢花樹,不見了寶玉,寶玉聽得他們談?wù)摗?/p>
“花乃無命無情之物,林小姐人事不理,反倒葬起花來……”一小廝對此不屑。
“就是,偏偏人不管,管滿地落花,竟灑淚遍地,真是個癡人??!”一丫頭附和道。
寶玉剛要言語,忽聽黛玉又斷斷續(xù)續(xù)吟道:“今日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此刻,黛玉已是聲淚俱下,哽咽難語。
寶玉心中如堵塊壘,暗想:“林妹妹自幼喪母,寄居我家,后又亡父,孤苦無依,可憐悲苦至此?!?/p>
“花如女兒,乃天地萬物之精華,女兒如花,女兒有情,難道花無情?花落,難道不是女兒凋零?葬花,難道不是香消玉殞的哀歌?”想到此處,寶玉也淚如雨下,語不能言。
忽又聞一小廝言語:“像林姑娘這樣孱弱,也知道是難以長命的。聽興兒在尤氏母女前的打趣可見一斑。興兒道:‘見到薛林二位,垂手而立,大氣不敢出,倒不全是因為尊卑禮節(jié),而是怕,怕氣出暖了,把薛姑娘融化了,氣出大了,把林姑娘吹倒了。唉,‘他年葬儂也有幾分悲苦?!毙P言畢,余者笑了一番。
一丫頭又道:“中秋賞月,林姑娘、妙玉等吟詩作對,林姑娘吟了一句‘冷月葬花魂,我當時聽到,也大納悶,花哪有魂,花無非只養(yǎng)養(yǎng)眼、樂樂心情,實用的,結(jié)出果實食用。今兒這般,才知道冰雪聰明的林姑娘也不過是個大癡人!”其他小廝丫頭紛紛同意。
此時寶玉已無意去反駁,他被“冷月葬花魂”給深深地震撼了,恰似晴天一個霹靂焦雷。寶玉喃喃自語:“難道那花不正是林妹妹嗎?林妹妹要逝去了嗎?”
忽然,寶玉急極犯病,發(fā)起狂來,又哭又笑:“花有魂,花有魂,何處是香丘……”語無倫次。
眾小廝丫頭嚇了一跳,聽得是寶玉的聲音,忙循聲前去服侍,心里皆道:“又多了個大癡人!”
[點評]“用形象說話”是不少高中生寫文章欠缺的,作者能別出心裁用《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來表達主題顯得難能可貴。林黛玉這個形象,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直以來存在著爭議。作者準確地抓住大觀園中,寶玉與眾小廝對“黛玉葬花”的不同看法來著筆,在寶玉眼中黛玉“美玉無瑕”,而在眾小廝的眼中黛玉則“風能吹倒”;黛玉葬花能讓寶玉心靈震撼,而眾小廝則嗤笑其為“癡人”,由此,一段凄美的故事,鮮明突出地表現(xiàn)了主題。作者文筆流暢,語言優(yōu)美,對材料的運用既忠實于原著,又有虛構(gòu),實在難得。
(指導老師:李猛)
靈魂的天堂
0401班劉廣
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多少凡夫俗子沉湎其中,滄海桑田,留下的精華,才是靈魂的天堂。
面對一尊大理石雕像,有人想到的是銅錢,可有人想到的是藝術(shù),且甘愿為它傾家蕩產(chǎn)。后者體現(xiàn)出的是人性的高點,在他心里,藝術(shù)是一片凈土,只有在這片凈土上,才能凈化自己的靈魂,找到靈魂的天堂。
靈魂的天堂,是對金錢的蔑視,是對自由的向往。李白《將進酒》呼出了“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的最強音。在面對皇宮里的禁錮,使得他這只大鵬無法自由地翱翔時,他又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心聲。他寧愿策一匹小白鹿尋訪名山大川,去夢游天姥,去瞻仰蜀道之難,去賞廬山瀑布……成為一代詩仙不只需要滿腹的詩才,更需要一種靈魂的高度。
靈魂的天堂,是對自然的愛。翻一翻那些塵封的書籍,整理那些被遺忘的角落,你是否還記得那山間明月江上清風,那春天亮麗綠影的蓬勃,那夏天驚魂雷聲的震撼,那秋天豐饒果實的芳香,那冬天冰封雪飄的浪漫。想想城市,天空正被高樓大廈的神話擠壓和分割,四季在隔熱玻璃里變得曖昧不清。偶爾,我們站在陽臺上,透過密密麻麻的防盜窗,聽夏夜的蟲唱。但這畢竟有一點用二胡拉貝多芬、在游泳池里遠航的味道。我們靈魂的天堂,正離我們越來越遠?;蛟S,我們應(yīng)該讀一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隨摩詰一起漫步,讓自己的心變得明凈而透明。
靈魂的天堂,也是藝術(shù)的不斷追求。二胡有江南的特色,從二胡里可以看到桂林的青山綠水、海南的碧海銀沙。不斷地追求藝術(shù)的完美,給我們的靈魂一對飛向天堂的翅膀??疵赡塞惿奈⑿?,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給自己的心靈一種凈化、一種提升。那些似從喜馬拉雅之顛傳來,起若蜻蜓點水,伏似蝴蝶穿花的藝術(shù)聲音,會將人帶入一個純凈的靈魂世界。
人需要一種靈魂的高度,而不是金錢和名利。只有在靈魂的天堂里,我們的靈魂才會變得清涼和純凈。
[點評]什么是靈魂的天堂?這可能是很多中學生無法理解的東西。但在這篇文章中,劉廣同學深入淺出地給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滄海桑田,留下的精華,才是靈魂的天堂”。作者用排比段落的形式,從金錢、自由、自然、藝術(shù)四個方面闡述了靈魂的天堂的特點應(yīng)該是一種清涼和純凈。語言自然流暢,感情細膩。
(指導老師:佴宏)
人生的珍寶
0401班閔黎
人生,短暫、疼痛,不可逆轉(zhuǎn)。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恰如玉盤中的珍珠,我們將它們視為人生的珍寶。這些經(jīng)歷是我們短暫人生流星閃耀且輝煌奪目的一筆,我們珍惜它們。但不同的人對人生的珍寶有不同的看法。
慵懶的人把享樂看作他人生的珍寶;勤奮的人把時間看作他人生的珍寶;處于疾病中的人把健康看作他人生的珍寶;處于貧窮中的人把財富看作他人生中的珍寶;富有的人把普世濟災看作他人生的珍寶……
每個人的處境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價值取向也不同,我不想否認任何一種人生的珍寶,我也不能自作清高,蔑視金錢的存在。我害怕他人投來異樣的眼光,因為我并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闊論之后我還得跟上生活的車輪。只是人生只有一次,就像一堆木柴,等待點燃的機會,讓短暫人生的價值在燃燒時瞬間膨脹。潮濕的木柴不會燃燒,發(fā)霉的木柴燃燒時氣味熏人,只有真正干凈、干燥的木柴燃燒時才會有光明的輝光,才會放出溫暖的熱量。人除了物質(zhì)生活外,是不是應(yīng)該尋找一片心靈的凈土來審視自己,思考生活,而不盲從?人是不是應(yīng)該重溫歷史,感受那些失落的文化元素,重新回望一下歷史走過的路?人是不是應(yīng)該放下職場上的生存角逐,用思想感情來思考如何參與生活、升華生命?如果我說我們守望著精神,守望著生活,那我愿意做一個守望者,把精神、生活、情感作為我守望的麥田,作為人生的珍寶。我不想等待年老時嗟嘆心傷,我不想在眼淚中回望人生,我不想在追憶時后悔走過的路。
人要真正意識到什么是人生的珍寶,用一個清晰的頭腦認識什么是自己該做的,希望得到的,然后珍惜這些人生的珍寶,切實為自己人生的珍寶創(chuàng)造一個全身心地投入的玉盤,以小草為露珠的養(yǎng)育而彎腰、微波為輕風的撫摸而泛起漣漪的感懷去珍惜生活,創(chuàng)造對自己、社會有價值的人生珍寶。
[點評]該生能在考場上以極短的時間寫出這樣層次清晰的文章的確不容易,從此文品也可看出該生的人品。在匆忙而焦灼的高三階段,作者還能時時思考人生、規(guī)劃人生,這也可能正是他“人生的珍寶”。
(指導老師:佴宏)
秋思
0601班鄭文龍
秋月秋風秋花秋草,萬物盡秋。
思鄉(xiāng)思家思人思物,游子皆思。
秋天的洛陽城,在別人眼里是多么的美,秋高氣爽,萬物被灑成了金黃。而張籍的心思已隨那瑟瑟的秋風,吹得很遠很遠……
太陽漸漸沉下,向山那邊隱去了。太陽的余輝還是斜射在張籍的臉上,似母親那溫和的雙手,撫摸著,輕柔而溫暖。本已是全身泛黃的枯樹,又被這余輝點綴得更耀眼,枯黃的葉子反射著那微弱的光,卻晃痛了張籍的眼睛,他的雙目濕潤了。他想起了故鄉(xiāng)家門前自己離家時老母親親手種下的那棵槐樹,它如今也應(yīng)該是高大粗壯了吧?母親的期盼也更加深切了吧?
夜色襲來,余霞已被黑云遮住,天空露出了幾點星辰。月將其皎潔的光鋪遍了洛陽城。萬物由剛才的金黃穿上了雪一樣光亮的輕紗,卻透出絲絲寒意。瑟瑟的秋風不停地搖晃著樹枝,片片樹葉落下,打著旋落地。張籍撿起樹葉,又看看星空中的明月,那思鄉(xiāng)之情,如一溪泉水,在這寂靜的夜里,獨自流淌著,激起多少浪花,只有他自己才明白。映著明月的清輝,一條溪流在這寂寞的深夜里,獨自吟唱著自己的歌,緩緩地流著,流向那屬于他的家鄉(xiāng)。
夜已深了,張籍仍無法入睡,他拿著燈,輕鋪信紙,提起筆,訴說著自己心中的百種愁情、千種思緒。
薄薄幾頁宣紙怎能容下他心中的思、他心中的戀?對母親、對妻兒的話語,已經(jīng)在這拆開又封好的信封中加了幾次了,滿滿的一疊心事在信中,卻擱不下說不盡這不斷之愁、不絕之思。
事已過千年,張籍那夜綿綿不斷的思鄉(xiāng)愁情,如今我們細細讀來,仍能體會得到其中的真情。那人那情那月那夜,已溶入詩中,久遠地傳承下來,銘刻在每個游子的心中。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恐復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點評]這是一篇將張籍的《秋思》改寫為散文的習作。作者將詩作的詩情畫意,寫得充滿靜美幽香,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傷痛的賞心悅目之美。在寫作上作者借鑒了張曉風改寫《楓橋夜泊》的手法,用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心理、情緒,使人物與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得頗有《不朽的失眠》的意蘊美。
(指導老師:劉源)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0601班徐傲
有的人,或許把“和諧”看作口號,嗤之以鼻;有的人,或許把“和諧”視作萬能,一味尊崇;有的人,甚至不明白“和諧”之意,裝模作樣,不懂裝懂到:“和諧,唔,不錯?!倍覅s認為,和諧,是要分開看待的。
和者,和睦也;諧者,諧調(diào)也。仰觀人文,和諧是寺廟香火的氤氳,是絲竹管弦的繞梁天籟;是古稀老頭嘴中吐出的煙霧,是晨練老太手中的鐵劍、腳下的太極;是豆蔻的歡笑,弱冠的朝氣,而立的堅定,不惑的沉穩(wěn);是子孫饒膝之樂,兒孫滿堂之福。俯察自然,和諧是天空之湛藍,森林之翠綠,溪水之清冽,草原之茫茫;是夕陽之燦爛,微風之輕柔,海洋之澎湃。這是人類心中至純至美的世界,堪與極樂之土媲美。
當孔子以他過人的智慧緩緩吟出一句“和而不同”時,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石和靈魂深處的一些品質(zhì)便已被奠定了。泰山之沉穩(wěn)透露著“和”,而其奇?zhèn)ルU峻又透露著“不同”;黃河的雄渾深沉透露著“和”,而波濤洶涌又透露著“不同”。在泰山腳下,黃河岸邊成長的民族,也被和而不同的氣息熏陶了幾千年。
當倉頡在龜甲上刻下第一個方塊字,當神農(nóng)嘗了第一棵野草,當伏羲氏畫下八卦圖的第一筆,中華的文化便開始了她的奔流,不斷向世界發(fā)出她的榮光。陰陽兩界、四象八卦、二十八星宿無不是中華民族的思想結(jié)晶。這本應(yīng)在世界文化之林傲然獨秀的絢爛文化,卻漸漸在文化潮流中磨去了棱角以求所謂“和諧”。
當京劇評書觀眾日稀,當國人開始拿四大名著融入現(xiàn)代成分編成毫無價值的商業(yè)動畫片毒害兒童,當我們摔碎了燦爛的祖國文化并撿起鋒利的碎片刺向我們的民族,我扼腕,我哀號;當人們遺忘了“七夕”而銘記了2月14,當元宵再不見燈籠,當重陽不再登高,當端午不見龍舟,當中華文化在時間潮流中被稀釋,當和而不同的氣息日漸稀微,炎黃的子孫們,卻仍無動于衷。倉頡沉默了,他的字早在當代人手中蛻去了脊骨;神農(nóng)沉默了,他以生命之險換來的博大中醫(yī)被只治表皮的抗生素取代了;伏羲沉默了,人們遺忘了他充滿變數(shù)禪機的八卦而記住了膚淺的所謂“星座”。我沉默了,看著燦爛的文化逐漸淡去,我奮力伸出雙手,卻只是抓破了那最后的殘影。哀哉,炎黃子孫!哀哉,中華文化!
我們的文化需要和諧,而和諧不是千篇一律,不是降格以茍同,而是取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只有文化的碰撞,才能升華思想。文化的千篇一律,只能換來一溝糊著油污、漂著泡沫的惡臭死水。
一棵樹上不會有相同的樹葉,它們卻一樣迎風招展;十指互不相同,但它們卻同樣靈巧無比;人與人各不相同,卻正是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正是不同的文化碰撞開了人的思想。不同,也是和諧。
和而不同,留住中華文化的棱角,保留住中華文化的風韻,看那迷霧之中,一位本已模糊的婀娜身影,又重向我們走來。
[點評]作者將“和”與“和而不同”辯證結(jié)合于一體,借形象的思維將抽象的道理詮釋得具體可感,融情于事理中,使文章感情真摯,內(nèi)容充實。借此文可看到作者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和較堅實的文字功底。這是一篇沉穩(wěn)而健力的少有的學生習作。
(指導老師: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