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平
人的一生可能并不堅強,甚至會非常脆弱,而在此短暫的過程中,游戲和閑暇會幫助我們度過歲月中那些脆弱甚至無聊的日子,而臺灣作家傅佩榮的散文《麻將的趣味》就呈現(xiàn)了在脆弱的人生中,麻將這種游戲所帶來的不可替代的人生趣味和處世哲學。
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經(jīng)驗認知中,麻將甚至成了不光彩行為賭博的一種標志性的代稱,但是正如傅佩榮所強調(diào)的“任何活動本身都是中性的,就看是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以何種方式在從事”,所以在此意義上,麻將成了被誤解的游戲,而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會改變或糾正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在傅佩榮的眼中,麻將這個游戲成了自己尤其是父母脆弱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伴侶,甚至在這個小小的麻將桌上,我們看到了紛繁脆弱的人生,同時也看到了麻將給一個個平凡生命所帶來的樂趣,作者借麻將這一游戲凸現(xiàn)出了人生的諸多需要填補的空白。好的文學,總是在看似波瀾不驚的場景和敘說中呈現(xiàn)并不平靜的生活波瀾,而傅佩榮的《麻將的趣味》就是這樣的一篇優(yōu)秀作品。
在作者懵懂的童年記憶中,由于父親的工作環(huán)境,麻將成了一家人的樂趣,這在當時的作者看來無疑像一個快樂的節(jié)日,熱鬧,溫暖。應該說對作者影響最大的是父母對麻將的正確態(tài)度,他們從來沒有因為麻將而和別人紅臉、吵架。正是父母只是將麻將看作是人生的一種游戲和娛樂,后來的作者逐漸在俗世生活中從麻將這個游戲身上體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甚至可以看到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處世態(tài)度。但是,就是麻將這小小的游戲,在后來的歲月中卻不知不覺地挽救了作者的母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麻將成了這個家庭親情的有力見證。因為命運總是脆弱的,甚至是不堪一擊的,作者的母親在50歲的時候開始患病,起初是半身不遂,后來則癱瘓臥床,可以想象這樣的日子該是多么孤獨、乏味甚至痛苦,然而就是麻將這小小的游戲卻挽救了這個家庭,挽救了母親脆弱的人生,母親每次打麻將的時候都快樂無比,而作者也在這小小的麻將桌上體現(xiàn)了對母親深深的愛,“每當陪父母打牌的那幾個小時,我心中都覺得特別寧靜,有時腦海中閃過小時候父母在家中打牌的情景,更會有一種溫暖而喜悅的滋味?!甭閷⒃谶@里已被融入濃濃的親情的味道,成為這個家庭不可或缺的親情維系方式。試想,如果沒有麻將,母親病后的生活豈不是少了一味調(diào)劑品?
所以,正確看待麻將,理解其中的趣味,人駕御它而不讓輸贏控制人,它就是我們漫長人生的一種調(diào)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