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能文
高考作文時間緊,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對大多數(shù)考生來說,應(yīng)該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是要想寫得精彩,尤其是能夠達到滿分作文的品相,難度是挺大的。要想提升高考作文的水準,一個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讓作文內(nèi)容充實起來。所謂充實,不外乎是要讓作文血肉豐滿、骨骼飽壯。就歷年高考作文而言,相當多的考生寫出來的作文顯示了不俗的表達能力,比如良好的語言駕馭和謀篇布局的水平。遺憾的是這些作文往往因為內(nèi)容上的“瘦弱”而影響了立意上的深掘,致使作文的品級難以攀升。我們知道,千古文章意為先。立意的宏闊與高遠有賴于內(nèi)容的飽滿與堅實。就像單薄而貧弱的身軀往往難以勝任艱巨的重擔一樣,深刻而凝粹的意旨也離不開豐沛而潤澤的內(nèi)容。在相當多的歷年高考作文中,制約作文等級上升的一個突出表征是,考生在急速構(gòu)思與運語的過程中,習慣于只從一個切口直線往后延展,而忽視了視野的開闊與材料的多維,這樣寫出的作文往往顯得眼界逼仄,用料寡淡,文章立意的界面也因此而顯得比較單調(diào)而飄懸。有基于此,有必要加強對內(nèi)容充實的作文訓練,最大程度地為提高高考作文的質(zhì)量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文題設(shè)計]
在中國文化里,月亮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伴隨著神話的世界飄然而至,負載著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凝聚著我們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審美感情?!按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币磺鹅o夜思》幾乎構(gòu)成了我們民族傳唱不朽的幽思念懷的圖騰標識。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在雄放壯偉的意境中寄寓了多少代人的悲愴蒼涼的慨嘆。而張若虛一曲《春江花月夜》更是曲盡婉轉(zhuǎn)地唱盡了月亮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神韻。在我國古人的觀念中,月是水的結(jié)晶,水是月的靈魂,是貞潔純凈的象征,是美的化身。古典詩詞里,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為基本抒情意象比比皆是?!霸掠嘘幥鐖A缺,人有悲歡離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啟示著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暫的喟嘆。還有著名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月亮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富有詩意,如此的精靈曼妙,為每一個中國人所深深地鐘愛著。
請以“月亮”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構(gòu)思點撥]
寫好這篇話題作文,立意落點和材料取舍可謂游刃有余。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三點。一是要走出“為月而寫月”的單調(diào)窠臼。就是說,不能只在月亮的“表面”上做文章,而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好月亮的象征意義。可以從古往今來人們賦予月亮的諸多意義中抽取一點作為立意的基點,然后發(fā)散開來。二是不要簡單地堆積眾多的關(guān)于月亮的名句佳詞。因為過多的列舉關(guān)于月亮的詩文,往往會使文章的主題被淹沒在這些詩文之中而難以峭拔出來。三是要讓“事”出來,不要一味地闡釋關(guān)于月亮的“理”。特別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讓文章彌漫著“我”的氣息。只有讓“事實”站出來說話,才能使文章的內(nèi)容變得厚實起來。這樣古今對接,“我”“他”相切,才能使文章的視界生動而開闊起來,文章的主題也因此而沉潛厚重起來。
[失誤作文]
皎皎窗前月
□李紅霞
第一次看到窗前的月光還在一個多月前,(開頭灑練,不落俗套?!暗谝淮巍笨此沏S诔G椋瑢崉t有意布設(shè)一個讓人留意的局面。在時光拉長中,造成一種時光倒流的效果,使此月光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內(nèi)蘊。)那時剛開學,在學校寢室里,我的小床邊正好有個小窗,(最好改成“我的小床正好對著窗子”,以暗應(yīng)“床前明月光”的意境。)寫完作業(yè)上床睡覺,看到枕頭上那一片暖暖的光,(“暖暖”好??!感受和情緒顯露出來了。)抬頭便望見窗外夜空中皎皎的月,它像一位嬌羞的小姑娘般闖入了我的窗中。(此時的情境最好細化起來,“我”當時看月的情形應(yīng)該細一點勾描一下,“抬頭”沒有交代“我”當時的具體動作原貌,是坐在床上,還是躺在床上?“闖入”似乎生硬了一些,未能呈現(xiàn)當時那種微妙而細膩的情感動態(tài)。)我注視著它,(“注視”詞意內(nèi)涵比較“緊”,一般情況下,只有在一種比較穩(wěn)定和沉靜的情形下,對某物給予特別的關(guān)注,才使用“注視”。因為此時“我”到底是躺著還是坐著,并沒有明確,所以用“注視”就顯得有些虛泛。)驚異于它的明亮,讓繁星都失去了光輝,它卻害羞了似的拉過一片云來做它的面紗,那淡雅朦朧的感覺卻讓月更有風致了。(采用擬人化手法,不錯,使文字多了一份神韻和姿影。此時最好細描一下月亮的形狀,是圓是缺,最好應(yīng)該有所指明,以更好地照應(yīng)心情。因為任何寫景都不能是單純的景色呈現(xiàn),必須潛蘊著人的某種心情況味。這里寫了月亮的“明亮”,寫了月亮的“面紗”,又寫了它的朦朧與風致,那么,寫這些與“我”的心情有什么關(guān)涉呢?)
那一夜,它在我的窗前,又在我的夢中,一直用皎皎的光籠罩著我,陪伴著我,讓一位第一次離家住校的小姑娘夢中不再孤單。(有實有虛,不錯。“不再孤單”將是文章的主旨,下面所寫最好都能圍繞著這個主旨來展開,否則,就要離題或有主題分岔的嫌疑或危險。)
自那時起,每每望月,似能從月兒的陰晴圓缺中領(lǐng)悟人生的真理。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清心望月的夜晚,沐浴著這清涼明凈的月光,一任翩翩的思緒從心中淌過。(對主題進行提升,無可非議,但要注意是否游離了前面所設(shè)定的主題。也就是說,后面所寫,最好是順著前面的文脈來進行,即便有所提升,那也要順著原來的思路來生發(fā)或拓展,不能一下子跳脫原來的主題限定?!叭说囊簧?,能有幾個清心望月的夜晚”,與前面的“孤單”有關(guān)聯(lián),但是跨度還是大了一些。最好還是立足于“我”初到學校時的孤單心情來盤展。)
我喜歡低聲吟誦:“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边@里雖然不是院落,也沒有柳絮池塘,更談不上梨花,可溶溶的月光卻是一樣的,而我認為這句詩中最美的意象便是“溶溶月”、“淡淡風”,這兩樣在這里也都是恰到好處的。月亮把皎皎的月光打在我的床上,我把手放在那片光影上,想要把它捧起,那暖暖的感覺像是在手上,又像是在心里,我把臉貼在那片光影上,便是接受月光的愛撫了。(出現(xiàn)兩句古詩,增強了文章的表達韻致,不錯;后面進一步寫“我”與月光的“親密”偎依,意境也不錯。但是到這里還是盤旋在月光上,就使文章的內(nèi)容有些蹈虛了。因為“我”的孤單的景況在這里應(yīng)該有所照應(yīng)或交代。否則就有為寫景而寫景的嫌疑了。文章的主題就顯得虛華而懸空了。)
今夜我又獨對明月,你的明亮為我遮擋黑暗的來襲,因為有你,我的世界一片光明,(這里的“黑暗”與“光明”都顯得有些空泛。應(yīng)該對“我”剛來學校時的那種孤單景況進行細致而實在的描畫,使此月光只是屬于“我”的“這一個”,而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一般化特質(zhì)。)你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厭的書,你智慧的光芒深刻在我心上,只需抬頭仰望你一眼,靈感便源源涌來。(把月光比成“書”,雖然有些新意,但是總給人一種浮華之感。因為畢竟“書”的屬性與月光的質(zhì)性還不是那么很圓融的,所以此比喻,多少給人牽強的感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痹谌岷偷脑律写┧螅に樵鹿?,沿著昔日清晰的詩句,一個人盡情地翩翩起舞,讓心靈在一種寂靜的氛圍中享受難得的清靜,讓心靈成為一片明凈的芳草地。(語句雖美,但是因為無“我”的孤單的情形具體呈現(xiàn),而使文章的主題不夠凸顯與飽滿。)
[失誤分析]
存在的不足有兩點。一是文章的主題雖然出來了,但是在表現(xiàn)和突出主題上,顯得力度不夠。第二段出現(xiàn)的“孤單”是文章的一個“眼睛”,因為之所以注意到床前的月光,是因為“我”初到學校人生地不熟,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孤單的感覺,但是到了第三段,卻使這種“孤單”虛化了。盡管“人的一生”一句的感嘆與此有關(guān)聯(lián),但因為語意轉(zhuǎn)得陡了,使“孤單”到這里就有些蹈空了。隨后兩段總體來看,還是盤旋在對月光的比較純粹的描繪上,沒有進一步將“我”的孤單景況深入勾畫出來,即缺少孤單的細節(jié)鋪墊,而使得主題只是在原地“打轉(zhuǎn)”或兜圈子。千古文章意為先,主題的最佳效果是新穎與獨創(chuàng),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基本的就是要使主題深化起來。所謂深化,最基本的要求就要做到讓所要表達的主題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將“意思”說盡說透。也就是說,要將“我”的孤單通過對月光的描畫,演繹到非常深入的地步,使讀者看了,深切地感受了一種浸透在字里行間的“孤單”的心情。二是對文章的表現(xiàn)重點沒有把握好。文章看起來是在寫月光,實際上真正的用意不是在月光,而是要表達與突出“我”的孤單情懷。換句話說,寫月光不過是為了烘托“我”的孤單心境。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必要讓“我”的孤單情形顯示出來。也就是說,“我”的孤單的具體情事必須“站”出來,否則,一味地去寫月光,就使得文章顯得比較“虛”。古往今來,大凡情韻沉厚的文章,無不有景有情,而情的出現(xiàn)又必須有具體可感的“事”來墊實。我們所熟知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盡管大篇幅地在寫景,但是透過字面背后,我們時時感受到作者浸潤在景色內(nèi)里的痛苦與無奈的心緒。本文寫到“孤單”出來時,后面就沒有了接續(xù),只是反復(fù)盤桓在對月光的描摹上,沒有讓“我”的孤單細節(jié)凸顯出來,致使文章的內(nèi)容不夠飽滿豐實。因此,保持文章主題的挺實與深入,有賴于內(nèi)容的厚重與具體。
應(yīng)該把“我”放進去,讓“我”的現(xiàn)實處境具體起來,既克服了文章盤桓于單一的景物勾畫的不足,又使文章所寄存的“理”直立硬朗起來,避免了原文主題隱晦的傾向,也能極大地提升文章的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