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紅
【原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ね?,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3歲喪父,由兄嫂撫養(yǎng)成人。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jié)度推官,其后任監(jiān)察御史、陽山令等職。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tǒng)一,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tǒng)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翻譯】
長安街上細小的春雨潤滑如酥。初春的草芽遠遠望去一片蒙蒙眬眬的青春之色,可走近看卻看不出草的顏色了。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時節(jié),大大勝過滿城楊柳堆煙的暮春。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寫給水部員外張籍的。是一首借景抒情七言絕句,詩歌借小雨、草色來贊美早春的美景,這首詠春之詩,意境優(yōu)美,表達新巧,有著如下幾個特點。
1.特征鮮明。
詩歌抓住早春春雨“潤如酥”的特點,突出了早春小雨的細滑潤澤的特征,形象生動,清新自然。“草色遙看近卻無”寫出了早春依稀的綠色,近看卻無,說明草色稀少,但卻有幾分綠意,給人一種蒙眬迷離之感,詩歌借助外在的簡單的景物,卻很巧妙地勾勒出早春獨有的特點,細微之處見精神,喜悅之情自然流露。
2.巧妙對比。
詩歌巧借對比來表達早春與眾不同的氣息,如依稀草色與滿城煙柳,遙看似綠與近看卻無。前者早與晚,滿與稀,兩相對比,早春蒙眬氣息與楊柳堆煙的晚春對比鮮明,更突出了早春的美妙與輕淡,彌足珍貴,而遙看近卻無,以無襯有,點明了早春“早”的氣息,正是近與遠,有與無的對比,綠意在不經(jīng)意間輕輕地蕩漾,令人欣喜。
3.語言樸實。
詩歌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過多的修飾,除了借用了對比與比喻的手法,表達上自然,平和,尤其其中的“最”“絕勝”的運用,那種對早春之景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語言上類似于口語,讀來親切自然,也突出了韓愈所追求的平淡自然之風。
這首詩歌詠早春,抓住了早春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營造出一種清新自然淡雅的風格,讓人留戀,讓人陶醉,給人以很高的藝術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