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小鳳
教學經(jīng)驗表明,由于物理這門學科對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方面的要求都比較高,也要求學生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文字的能力,因而物理顯得既難教又難學.為此,我們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采用改裝、組裝、替代等方法)盡可能地做好演示實驗,通過生動、直觀而形象的演示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降低知識臺階.同時,應該針對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以及學習物理的需要開展教學.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提高學生物理學習的水平.
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和物理過程的能力
我們知道,學生所學的各門功課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與高中物理聯(lián)系最密切的科目是語文,許多學生學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語言基本功,不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展示清楚物理情境,從而使物理的學習變得機械、呆板.所以,我們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習物理概念或物理規(guī)律時,我們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概念或規(guī)律的內(nèi)涵、弄清有關的條件;再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然后變換角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概念或規(guī)律的外延,從而幫助學生真正把握概念或規(guī)律的本質,消除非本質因素對學生思維的負面影響.例如,對機械能守恒定律條件的描述,書本上說的是“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條件下,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為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1)除了重力或彈力外的其他力不做功時,系統(tǒng)的機械能才守恒;(2)重力或彈力做功不會引起系統(tǒng)機械的變化;(3)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時,系統(tǒng)不與外界發(fā)生能量的交換或轉化,只不過是通過重力或彈力做功的方式使機械能中的勢能和動能發(fā)生轉化而已;(4)只有除了重力或彈力以外的其他力參與做功時,系統(tǒng)的機械能才與其他形式的能發(fā)生轉化,且機械能的改變量等于除重力和彈力外其他力所做的功.這樣學生從多角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加深了學生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在判斷和分析相關問題時就能靈活運用.另外,在做演示實驗后、在課堂舉例或訓練中、在復習鞏固中我們都要有意識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或解題中思路的展開過程.
二、培養(yǎng)學生用分鏡頭圖展示物理情境的能力
物理解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尋找物理量間數(shù)量關系的過程,物理公式(如牛頓第二定律、動能定理等)就是各相關物理量在數(shù)量關系方面的經(jīng)驗性的總結.許多學生學不好物理的外傾性表現(xiàn)是解題時死套公式、閉門造車,其根源在于不會展示物理情境,分析物理過程,從而在解稍難一些的物理問題時亂套物理公式,而公式離開了條件,公式也就失去了效力.我們之所以要強調(diào)物理過程的分析,花大力氣培養(yǎng)學生用分鏡頭圖順理成章的把一個復雜的物理情境用一系列彼此獨立而又有聯(lián)系的單一物理情境展示出來,就是為了把一個綜合題分解為一個個簡單題,在這個過程中,讓各種條件中的物理情境呈現(xiàn)出來,強制學生形成條件化了的知識,就能使學生在再次面臨這些條件時,能迅速、準確地提取有關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學生學不好物理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對物理過程和物理規(guī)律間的關系難以把握,更不用說去駕馭模型隱晦、過程變化復雜的物理問題了.其實,物理解題中分鏡頭圖的形成過程,就是物理解題思路的形成過程,這是中學生常用的一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好方法,也是學好物理的關鍵.因此,這一步,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落實到位.
三、幫助學生提高用分析法考慮物理問題的能力
有些學生在分析物理問題時,往往會束手無策,從常規(guī)的物理解題經(jīng)驗方面看,當然是由于沒有形成先從運動和力的關系人手分析,展示清楚物理情境,分析物理過程,構建物理模型,選擇物理規(guī)律,再運用合適的物理公式建立物理量問數(shù)量關系的思維定勢的緣故,但從解題策略方面看,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解題策略,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程序.筆者覺得,高中階段,學生最容易掌握的就是“分析法”處理物理問題的策略.用分析法分析問題,可以為學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解題思路提供保證.分析法的推理過程是從問題的結論(或待求的結論)出發(fā)向已知條件逆推的過程,具體地說,是在認真審題、分析題意的基礎上,首先找出能直接回答題目中間問題的物理規(guī)律或公式,觀察這個公式中包含哪些新的未知量(實際上是中間變量),再列出與這幾個中間未知量有關的物理公式,如果這個式子仍然含有新的未知量,就再找出與這些新的未知量有關的公式……按這樣的邏輯思維順序逐漸分析、推理下去,直到待求的物理量全部可以用已知量表示為止.
可見,分析法也可說成是“順藤摸瓜法”,是處理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學習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和動量守恒定律及楞次定律等物理規(guī)律時,我們應該先引導學生從規(guī)律本身出發(fā)尋找運用規(guī)律的方法,并用編程序的方法使學生在解題中形成規(guī)范的思路,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再通過舉例分析有意識地訓練等方法,使之熟練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和能力結構.在解題中,我們更要強化建構在分析法基礎上的程序思維法的運用,從而幫助學生縮短解題時進入角色的時間,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度.
四、提高學生對物理模型的聯(lián)想能力和遷移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落實了以上三個原則的內(nèi)容后,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樣還遠遠不夠!在教學中還得強化學生的模型意識,提高學生對物理模型的聯(lián)想能力和遷移能力.
專家之所以在某方面或某個領域中成為專家,就在于他在這方面所掌握的信息遠比一般人多,而且其綜合運用知識、提取知識的能力也遠遠強于一般人,專家考慮問題中采用的方法其實就是再簡單不過的對比與遷移法,他們只有到萬不得已時,才會回到最原始處用分析法進行分析處理問題.處理物理問題時也是如此.我們盡管在運用分析法刻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過程中,規(guī)范了學生的解題行為,提高了學生分析、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但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每個問題都去認認真真地分析一番是不現(xiàn)實的.這樣,即使分析得很清楚,時間也不允許.可見,物理模型的建構、識別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抓住了物理模型,學生解題時才能思如泉涌、得心應手,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物理模型的抽象、建構和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有跳躍思維的本領,在考慮問題時,善于在不同的知識面上進行跳躍性思維,找到解題的捷徑,從而使學生掌握處理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學會學習、善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