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笛子的鼻祖——賈湖骨笛
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藏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該骨笛是用鶴類長肢骨管制成。磨制精細,7孔。當時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jù)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有雌雄笛的傳統(tǒng)?,F(xiàn)代音樂家們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聲階的曲子《小白菜》。
2.氏族的守護神——陶鷹尊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4300~前360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尊為盛酒器。器物造型如一只蓄勢待發(fā)的鷹。新石器時代以鳥類造型的陶器目前僅見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藝的杰作。1993年北京首次申辦奧運會時,薩馬蘭奇主席親自挑選七件能代表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物,送往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示,陶鷹尊便是7位“使者”之一。
3.千年奇“臉”——人面紋銅方鼎
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湖南省博物館藏
鼎為飪食器,也是權(quán)力和地位的象征。該器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以人面作為主體裝飾的方鼎。器腹四面各高浮雕人面,雖大小不一,但五官部位、臉部表情如出一范,可見鑄造者擁有十分高明的技巧,也許當時已經(jīng)掌握了
放大縮小的技術(shù)。
4.一器二用的食物箱——曾侯乙銅冰鑒
戰(zhàn)國前期(公元前475~前33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銅冰鑒為方鑒內(nèi)套方尊缶,方鑒底部安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缶足穿眼,把缶穩(wěn)住。灌酒挹酒不需打開鑒蓋,只用打開缶蓋,設(shè)計巧妙。方鑒四面和四角各有一條攀附狀的龍作耳,龍尾部又有小龍纏繞,并附有兩朵小花點綴其上,狀貌十分俏麗。方鑒與方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可置冰塊于其中冰冷食物,又可置木炭以溫燙食物。既是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
5.早期環(huán)保燈——彩繪雁魚銅燈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造型作鴻雁回首銜魚站立狀。魚腹為燈罩,雁頸為導煙管,盛有水的雁腹是銷煙裝置。燈盤為兩片弧形銅擋板,可左右轉(zhuǎn)動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diào)節(jié)燈光的亮度。燈火點燃時,煙霧通過魚和雁頸導入雁體內(nèi),防止了油煙對室內(nèi)空氣的污染,有效地保持室內(nèi)空氣的清新。鴻雁被認為是傳送思念和祝福的吉祥鳥,魚“余”諧音寓意生活富足有余。鴻雁銜魚的造型,反映了漢代的審美風尚。
6.重衣別有姿——跪坐侍女俑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陜西省漢陽陵博物館藏
俑眉清目秀,屈膝跪坐,姿態(tài)端莊。領(lǐng)袖鑲有各色緣邊,使得素雅的衣服顯出色彩點綴的美麗。衣領(lǐng)領(lǐng)口很低,依次露出三重相交的衣領(lǐng)。時稱“三重衣”。這是漢代婦女穿著的時尚服裝。
漢服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華麗、優(yōu)雅的氣質(zhì),為東方世界提供了標準。今天中國及東亞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裝,都受到了漢服的影響;而韓國的韓服和日本的和服更是直接由漢服發(fā)展而來。
7.財富的夢想——銅搖錢樹
東漢(公元25~220年)四川省綿陽博物館藏
搖錢樹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共29個部件銜接扣掛而成。以銅管作樹干,五組枝葉分插在樹干套管上,樹頂一人正將玉兔搗成的不死“神丸”置于雀嘴,樹枝上滿布銅錢,樹葉上還飾有西王母長生不老的形象。樹葉婆娑,滿布銅錢,似乎只要搖動樹干,銅錢就會嘩嘩墜落,故名為“搖錢樹”。人們祈盼它能像果實那樣可以不斷地“開花結(jié)果”,表達了漢人渴求財富的愿望。
8.東方的始祖神——伏羲女媧圖絹畫
唐(公元618~907年)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絹畫繪伏羲在左,左手執(zhí)矩,女媧在右,右手執(zhí)規(guī),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構(gòu)圖奇特,寓意深刻,富于藝術(shù)魅力和神秘色彩。這種圖像一般出自夫妻合葬墓。伏羲女媧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天神和人類的始祖,據(jù)說伏羲教導人們從事生產(chǎn),女媧教導人們婚姻倫理。他們手持規(guī)矩,既是生產(chǎn)工具,也是社會秩序的象征。
9.獅子戲香球——綠釉獅子出香熏爐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安徽省博物館藏
香爐有封閉式和敞開式兩種,封閉式爐時稱“出香”。這件出香造型如覆蓮座上捧出的一朵蓮花,花心里的蓮蓬正好是香爐蓋,蓋頂為一只名為狻猊的獅形坐獸,蹲在蓮蓬果上,前足戲彩球。獸張口,爐煙便從此出。這種香熏爐大多擺放在廳堂之中。宋代香文化盛行,對香爐、香料有諸多考究,也體現(xiàn)宋人生活的精致。
10.精彩的元代雜劇——青白釉鏤雕戲臺人物枕
元(公元1271~1368年)安徽省岳西縣文物管理所藏
枕身為雕塑彩棚戲臺,四面各有演出場面,戲臺內(nèi)塑有人像十八尊之多,前有主人與侍從,兩側(cè)、背后有菩薩、八仙及童男、童女,塑工精細周到,人物形象各異,無一雷同。眾多演員正在演出一場戲劇,反映了元代戲劇流行的社會風尚。瓷枕鏤雕精致,集建筑、舞臺與瓷塑藝術(shù)于一體,表現(xiàn)出元代戲劇藝術(shù)的面貌及景德鎮(zhèn)窯工高超的制瓷工藝,是研究元代戲曲的重要資料。
11.結(jié)婚用的交杯酒具——青玉英雄合巹杯
明(公元1368~1644年) 故宮博物院藏
合巹(音jn)為古時成婚時的一種禮儀。合巹杯是婚禮上新婚夫妻喝同心酒的酒具,雙筒相連。鷹熊夾于雙筒之間,鷹在上,熊在下。鷹雙爪攫熊耳,雙翅分開貼于兩側(cè)筒壁,鷹雙角,雙耳,尖喙。器物上的“鷹”“熊”為主體紋飾,寓“英雄”吉意。至明清時期,此種器物已成為宮廷珍貴的陳設(shè)品。
12.景德鎮(zhèn)窯珊瑚紅地琺瑯彩花鳥瓶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首都博物館藏
此瓶通體以珊瑚釉作地,以琺瑯彩繪碧桃和翠竹。腹部和頸部各有一只小鳥,蜜蜂飛舞于花叢,呈現(xiàn)出一派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象?,m瑯彩瓷耗工費時,彩料大多依賴進口,燒造極其珍秘稀少,傳世品罕見。目前所見,如此瓶形制紋飾,國內(nèi)僅此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