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真題回放】
(2007年福建卷)題目:季節(jié)
要求: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點試成“金”】
“季節(jié)”這道題,留給考生自主立意、自由選材、自選文體的空間是比較寬廣的。就立意而言,可考慮:(1)青春只有一季,要好好珍重;(2)生命的季節(jié)里,有春、有夏、有秋、有冬,擁有從容、淡定的心態(tài)才能讓生命更充實;(3)“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面對人生旅途中的嚴冬應學會忍耐與堅強;(4)豐收季節(jié)的甜蜜根植于耕耘季節(jié)的艱辛;(5)我的四季我做主;(6)季節(jié)的背后藏匿著客觀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我們應學會敬畏自然;(7)教育是有“季節(jié)”的,急功近利的“反季節(jié)”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怎樣寫好結尾部分呢?可以抒發(fā)情懷,呼喚號召。比如:
中華文化浩瀚博大,中華民族無一階段不煥發(fā)著個性的魅力、人性的光芒,值得當代青年不斷追思、學習。漢堡和薯條都是有保質期的,惟有文化與人性在歷史長河中熠熠奪目。思考吧,蘆葦們。
慢慢翻閱散發(fā)著濃濃墨香的典籍,作者讀出了“季節(jié)變遷”中的“人事沉浮”——他們中有春愁怨婦,有夏暑儒生,有秋爽雅士,有冬寒傲女……“中華文化浩瀚博大”,作者不僅展示出自身渾厚的文學積淀,而且發(fā)掘了蘊含其中的“個性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并使之與“漢堡和薯條”這些快餐文化形成對比,使作品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八伎及?,蘆葦們”,語出肺腑,言為心聲,為全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還可引用佳句,增輝添彩。比如:
記得有位著名詩人曾說: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有這么多好心人的幫助,我相信這個城市的春天一定會更加溫暖、更加美麗。我為我的父親是一名農(nóng)民工而驕傲。
考生以“農(nóng)民工子女”的視角,真切地刻畫農(nóng)民工及其子女來到大城市后的遭遇與心理體驗。收篇引用英國詩人雪萊的名句,升華文章的內(nèi)蘊,很好地深化了主題。
【佳作品鑒】
季節(jié)
一考生
曾經(jīng),想要做一個豪放不羈的文人,行走在羽扇綸巾之間,在落花中獨立,看微雨中飛燕,綠柳如煙中墨筆生香,只求在宋代那華美的錦緞上留下自己韻短而味長的一筆;曾經(jīng),也想學易安凄柔幽婉,隨手斟杯青酒,便能盛滿離人的眼淚,書頁間曼曲輕歌,便能道盡萬古癡情。
然而,屬于宋詞的季節(jié),那百花熱情綻放的春季,如今卻早已靜靜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如同秋季般蕭瑟與荒蕪的現(xiàn)代社會,所有美好的事物早已如落葉般靜靜飄落。
人類文明的進步,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那個精致玲瓏的季節(jié),早已濃縮成淡淡的疏影,在墨香古卷中沉淀下去。驄駿馳騁,快不過手中鼠標輕點;綠蠟紅燭,亮不過高樓燈紅酒綠。身前身后,全是忙忙碌碌的上班一族;睜眼閉眼,都是琳瑯滿目的紅綠指數(shù),生活節(jié)奏正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加快,再加快?,F(xiàn)代人正在把自己變成流水線上的罐頭,沒有個性,毫無情感,有的只是機械地、快速地朝著盡頭移動。在那本該絲弦弄音、霓裳輕舞的七夕之夜,還會有誰去看那“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素箋成灰,相思成災,在愛恨情仇隨意拋灑的今日,還會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是個欲望充斥、靈魂失落的季節(jié),回望鋼筋水泥的叢林,如秋季般陰森。人們的心靈被禁錮,在追名逐利中迷失自我,卻嘆息良辰美景虛設,世路難行??墒牵钟姓l肯把浮名換作淺斟低唱?又有誰坦坦蕩蕩,一蓑煙雨任平生?太多的是非恩怨剪不斷、理還亂,我們?nèi)杖蔗葆宀恢K,哪里還能用無與倫比的文字,寫出千回百轉卻又明澈依舊的心境?
現(xiàn)代人的空虛、寡陋,就似落葉后的枯枝,單調乏味。記得張潮《幽夢影》中有言:“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詩文?!倍F(xiàn)代人卻早已習慣于“因雪想堵車,因花想開店,因酒想公關,因月想星球大戰(zhàn),因山水想開發(fā)區(qū)批文”。而那造就山水仙氣、世外清音的佳句,那種意在筆先、神余言外的韻律,也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塵,于暮靄沉沉中遁于無形;那蘭舟催發(fā)的槳聲,也早已在千里煙波的楚江里,一篙獨去。
回眸之間,萬千繁華早已落盡,只剩一個單調的秋季。
【名師點評】
此文感慨深沉,妙語連珠。試以倒數(shù)第二段為例略作分析:在這里,作者先以富于情感意味的語句,一針見血地指出“現(xiàn)代人的空虛、寡陋,就似落葉后的枯枝,單調乏味”。然后巧妙地引古人的話,接過來并化開去,說現(xiàn)代人“因雪想堵車,因花想開店,因酒想公關,因月想星球大戰(zhàn),因山水想開發(fā)區(qū)批文”。請看,作為客體的雪、花、酒、月、山水沒變,作為主體的人卻滿腦子均是世俗的、功利性的東西,喪失了與大自然親和的情操,喪失了追求高雅生活的情調,可見在“欲望充斥、靈魂失落的季節(jié)”里,今人連一點清心、情趣都沒有了——這樣的諷刺與抨擊,真是極具力度。
【閱卷手記】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靠收口?!苯Y尾是寫作中的最后一環(huán),其好壞對考場作文有相當大的影響,決不能虎頭蛇尾,而應成竹在胸,精心打造響亮而有余味的“豹尾”。常見的結尾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首尾呼應,凸顯主旨
這是最實用的技法之一,一般是開門見山提出中心,然后在結尾處照應開篇,強化主旨。例如:
(首)海德格爾說:“人應當詩意地棲居?!碑旓w鳥翱翔于天際,當鮮花盛開于大地,當人們臉上綻放出微笑,詩意便開始在生活中流淌。人,應當詩意地生活。
(尾)當人們內(nèi)心和諧,帶著愛心去生活,當人們從閱讀中獲取智慧與思緒,當人們到自然中尋找撫慰,人們才可以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寫的,詩意地生活。
(2007年湖南卷《詩意地生活》)
首段明確“人,應當詩意地生活”,為全文定下基調;結尾處如千里伏流,言簡意賅地總結了主體部分的三層論述,再次強調中心論點。這樣前呼后應,渾然一體,使主題鮮明突出。
二、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有意識地通過融情于景、渲染氛圍等手法彰顯美感與韻味,也是考場作文重要的結尾方法。例如:
離開山間回家時,房東阿婆來牽我的手,我攙著她跨過那堵門坎,她顫抖地扶著我,吃力地邁出來,她說下次再來,夾著濃重的鄉(xiāng)音;我點頭,盯著她的小腳……
車漸行漸遠。我回頭,看倚在門上的阿婆。夕陽西下,在門邊上打出一片昏黃,卻照不亮她逝去的年華。
(2007年上海卷《必須跨過這道坎》)
結尾寫落日的余輝灑在倚門而立的阿婆身上和有著高高坎兒的門上,卻照不亮阿婆“逝去的年華”和“坎”內(nèi)昏暗的廳,它明指農(nóng)村尚未跨過落后的“坎”,暗指必須跨過這道“坎”才能進入現(xiàn)代文明社會,意蘊深厚,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巧妙發(fā)問,余味無窮
一篇好文章要有理趣,要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如同欣賞美妙的樂曲,曲雖終而余音繚繞,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例如:
法國建有先賢祠,讓人們牢記住大師的精神;英國保留著每位名人的遺蹤,甚至他們只是一些孜孜不倦的奮斗者。那我們,那一片晴空到哪里去尋找?
救救孩子……
(2007年江蘇卷《懷想天空》)
該考生熱切地關注精神生活,關注年輕一代的成長,針對“如今虛偽、忙碌、銅臭味十足的社會”,探尋著“晴空”的“尋找”之道,深沉地呼喚精神家園的重建。與內(nèi)容相協(xié)調,語言表達很有張力和概括性,“那我們,那一片晴空到哪里去尋找”的追問,語挾鋒芒,催人警醒,體現(xiàn)出思考的深刻性與獨特性。
四、戛然而止,干凈利落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煞尾如截奔馬,簡潔明快。例如:
有人比喻如今的漢語就像一條流行的牛仔褲,盡管是新的,卻洋洋灑灑地打著幾塊補丁。媚俗、低級、粗濫的語言就是這些“補丁”。我真的不希望我們流傳千百年的漢語,被司馬遷、曹雪芹、魯迅等人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的漢語,就此露出衰亡的征兆。
捍衛(wèi)漢語,捍衛(wèi)我們的母語!
(2007年湖北卷《捍衛(wèi)漢語》)
文章敏銳地洞察試題的現(xiàn)實指向,以“如今的漢語就像一條流行的牛仔褲”設下形象的比喻后,直接道出“捍衛(wèi)漢語,捍衛(wèi)我們的母語”,用筆不枝不蔓,表情達意毫無遮攔,讀來剛勁有力,氣勢不凡。
五、細節(jié)點化,全篇皆活
這是一種以細節(jié)出彩、著力凸顯作者匠心與功力的結尾技法。例如:
天空中突然傳來寂寂寥寥的“啊——啊——”聲。我大喜,抬頭卻只見兩只大雁孤零零地飛過。
弟弟搖著我的手問:“哥,那是什么鳥呀?”
我吸了吸鼻子,說:“哥不知道。”我不想告訴他那是大雁呀,因為真正的大雁不是這個樣子的。它們本應該三五十個一群,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唱著大風之歌,歡快地向南方飛去的。
我只得愣在那里,發(fā)了好一陣呆,懷想著那曾經(jīng)喧鬧過的天空。
(2007年江蘇卷《懷想天空》)
從結構上看,這個結尾固然是照應前文,更可貴的是,這里面有蘊涵、有畫意、有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涌動,而“啊——啊——”的雁鳴聲,更是富有魅力的神來之筆。
【真題熱身】
(2007年北京卷)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是唐詩中的名句。有人說,這是歌詠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說,這是暗指一種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說,這是嘆息“細雨”、“閑花”不為人知的寂寞處境;有人說,“看不見”、“聽無聲”并不等于無所作為;還有人說,這里的情趣已不適合當今的世界……請你根據(jù)自己讀這兩句詩的體會,展開聯(lián)想,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擬題目,自定角度。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首尾賞析】
(首)你是否讀過這樣的名句——“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這是唐詩中的經(jīng)典句子。亦如詩句本身,經(jīng)典的東西就像細雨濕衣,好似閑花落地,在一片寧謐中打動人心,撥動心弦,在這個“速食”文化、“快餐”文化當?shù)赖鸟氲纳鐣?,我們是否應換上一份安然恬淡的心境,來呼喚無聲的經(jīng)典呢?
(尾)無聲的經(jīng)典,像是剝開石榴時往外散開的透明果實,落在你最不經(jīng)意的腳邊,即使被陽光曬得褪色,卻始終保持帶著青澀的粉紅,重拾腳步前進,讓生命溫暖如昔。
于是我們呼喚,呼喚“細雨濕衣”、“閑花落地”般無聲的經(jīng)典。
(《無聲的經(jīng)典》)
開頭部分把目光投向現(xiàn)實,發(fā)出“我們是否應換上一份安然恬淡的心境,來呼喚無聲的經(jīng)典呢”的疑問;最后以“剝開石榴,果實散落”的比喻,再次呼喚“無聲的經(jīng)典”,自然地回答首段的疑問,首尾圓合,結構嚴謹。
[作者單位:江蘇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