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女士是中國人民大學(xué)從事心理學(xué)研究的副教授,50多歲,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顯得和藹親切。5月20日,她隨團中央組織的專家組,深夜抵達綿陽九洲體育館。
次日一早,專家們便將體育館的區(qū)域一分為四,按照片區(qū)來篩選心理危機干預(yù)對象。趙穎負責(zé)關(guān)注的是其中一個片區(qū)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情況。就在趙穎正在尋找關(guān)注對象時,一位男老師跑來說:“趙老師,有個小女孩不說話,我嘗試了半小時都不行,你去看看好嗎?”趙穎隨即在他的指引下找到了這個女孩。
女孩依偎在媽媽身前,一言不發(fā),嘴巴抿得緊緊的,看見生人過來,小臉直往媽媽懷里縮,手也緊緊地縮在身邊。生怕生人碰到自己。她眼睛里還留著恐懼的影子,不敢看人,別人跟她說話,她理也不理,給她玩具也不要。
這個女孩叫小雙,母女倆來自北川擂鼓鎮(zhèn)。
趙穎的心里陣陣難過,從孩子的表現(xiàn)來看,她的內(nèi)心有嚴重的自閉狀態(tài)。這時,小雙的媽媽哽咽著說:“這孩子平時特別活潑,還愛唱歌,是家里的開心果?!?/p>
“地震給她造成了很嚴重的應(yīng)激障礙,這是一種在生理上、行為上和心理上都可能有所表現(xiàn)的心理問題,一般在遭遇重大創(chuàng)傷的情況下出現(xiàn)。”趙穎試圖讓小雙說話,用了15分鐘,但沒有任何效果。
用語言無法跟小雙溝通,趙穎決定找另一種方式,憑著她豐富的經(jīng)驗,孩子對色彩畫面比語言和聲音更敏感。所以,她找來彩色的筆和紙,和藹可親地對小雙說:“聽說小雙的畫畫得很好,給阿姨看看!”
果然,小雙的眼里露出一點點的喜悅,很快,她從一堆彩色筆中挑出一支桃紅色的,畫了一座小山,小山上有個穿裙子的女孩,天上還有云彩。
孩子畫畫的同時,趙穎把她的媽媽帶到一邊,了解她家里的情況。得知小雙一共三姐妹,大姐最疼兩個妹妹,但在地震中遇難了。
小雙的媽媽說,孩子畫上的那個女孩,就是她的姐姐。
不知什么時候,淚水,已從趙穎的眼眶滾落。
她沒有問畫里的人是不是她姐姐,否則,會碰觸到孩子還在疼痛的傷口。這幅畫畫完后,小雙換了一支黃筆又畫了一幅。趙穎試著跟小雙說話,問她畫的是什么,小雙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不理會她的提問。為了給孩子更親近的感覺,趙穎一直趴著,和小雙說話。
第二天上午,趙穎帶著紙筆,又來到小雙的帳篷里。這一次,小雙便在一張紙上畫了兩幅畫,用了兩種顏色的筆。
“她換筆這個行為非常重要,這表示她的大腦開始活動起來,不再像前幾天那樣是一動不動的了。不同的顏色對于孩子的大腦有不同的刺激效果,因此如果孩子畫畫顏色用得越多,那么孩子的情緒和思維就越正常。反之,則是有問題?!壁w穎說。接下來,小雙在回答問題,描述畫中都有些什么時,聲音大了不少,臉上的肌肉也放松了下來。
這一溝通方式非常有效,漸漸地打開了小雙因為在地震中受到驚嚇而緊閉起來的心靈之門。
這時,趙穎開始進入最關(guān)鍵的一步。她再拿起一張紙,輕輕地對小雙說:“你能畫一畫地震時候的樣子嗎?”小雙拿著筆,在紙上點了幾個點,就再也畫不下去了。趙穎接著又輕輕地問:“要是不想畫,就說說當(dāng)時的事好么?愿意畫還是愿意說呢?”小雙略一遲疑,輕聲說道:“說……”接下來,小雙才第一次講出了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況。
原來,地震發(fā)生后,小雙和4個跑出來的同學(xué)被老師保護著逃離,一位不認識的阿姨用紅領(lǐng)巾給她包扎了腳上的傷口,并把她背了很遠……這時,小雙的應(yīng)激障礙終于得到解決。當(dāng)天下午,她的情緒就恢復(fù)了很多,開始說話,開始笑,也開始要玩具了。
專家支招:
孩子畫出來的畫是判斷他的情緒和心理狀況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如果畫上有藍天、白云、綠葉、紅花、黑色的小蝌蚪這類的圖案和顏色,就表示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比較正常。用的顏色越少,則問題越重,最嚴重的就是根本畫都不畫,不和你接觸。對孩子進行應(yīng)激障礙的心理危機干預(yù)非常重要,一旦處理不及時或是處理不當(dāng),這些應(yīng)激障礙就會固化,變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責(zé)編/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