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寧
當你站在八達嶺長城,或者居庸關(guān)、慕田峪、金山嶺、司馬臺、箭扣長城的烽火臺上的時候,你也許會感到歷史的深沉與蒼老,會產(chǎn)生光陰如梭之感慨。然而,你知道烽火臺的定義、作用,知道與它有關(guān)的傳奇故事嗎?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喉、煙墩,是古代用于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也是我國最早的有組織的通信設(shè)施。消息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為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都能看見。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光通信手段,服務(wù)于古代軍事戰(zhàn)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筑起一座烽火臺,內(nèi)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
烽火戲諸侯
烽火臺始建于何時,未見確切記載。古代神話中有一段關(guān)于商紂王使用烽火的記載:昏暴的紂王想要吞并鄰國諸侯,命令寵臣飛廉到附近鄰國去搞顛覆活動,并在當?shù)攸c燃烽燧向紂王報告。紂王登臺看到了烽火起處,立刻興兵前往,滅掉那個國家,俘虜其民,搶掠其婦女,供己淫樂。這一行動引起了天神的憤怒,天神派神鳥下凡,口中銜火,以惑亂飛廉的烽火之光,致使紂王找不到目標,茫然無措。商紂只好停止了攻伐鄰國的活動。這段神話告訴我們,可能在商朝末年,也就是在大約3000年以前,我國已經(jīng)有了利用烽火傳遞消息的方法。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即位。周幽王昏庸無道,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周幽王寵愛的美女褒姒老皺著眉頭,“從未開顏一笑”,周幽王想盡辦法都無濟于事。虢石父就給周幽王出了個“烽火戲諸侯”的主意。
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lǐng)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兒,各路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褒姒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殺了,褒姒被擄走后自殺了。西周從此滅亡。
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它發(fā)生在公元前772年,距今2700多年。由此可以判定,在2700年前的西周時期,我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烽火臺這種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lián)絡(luò)體系和正式的烽火通信制度。
李牧大敗匈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趙武靈王時雖筑了長城抵御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孝成王時,派李牧為將,鎮(zhèn)守北邊。
李牧加緊訓(xùn)練騎馬射箭技術(shù),同時派精兵嚴加守衛(wèi)烽火臺,以備隨時報警。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一報警,李牧即下令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從不出戰(zhàn)。這樣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然而,時間一長,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竊竊私議,以為李牧膽小怯戰(zhàn)。
李牧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里,趙王免去了李牧雁門守的職務(wù)。新將領(lǐng)一到任,全部廢棄了李牧的規(guī)定。一年多以來,每當匈奴入侵,都下令出戰(zhàn),每次出戰(zhàn)都失利,人員傷亡很大,物資損失也很多。邊境上的百姓無法耕種和放牧,紛紛逃亡。趙王只好讓李牧官復(fù)原職。
李牧復(fù)來雁門,一切照舊。幾年內(nèi)匈奴幾次入侵,雖一無所獲,但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zhàn)。邊庭將士因為沒有出力的機會,都希望能在戰(zhàn)場上為國家效力。李牧胸有成竹,暗中挑選精兵良馬,進行戰(zhàn)斗訓(xùn)練。
一切就緒之后,李牧讓百姓漫山遍野去放牧牲畜,讓士兵故意戰(zhàn)敗,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讓匈奴俘虜去。匈奴單于聽到前方戰(zhàn)報,十分高興,火速調(diào)動大軍侵入趙國邊境。
李牧從烽火臺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獲知敵情后,早早埋伏下奇兵。當匈奴大部隊進入包圍圈,李牧一聲令下,左右兩翼生力軍沖殺過去。將士們經(jīng)過幾年的養(yǎng)精蓄銳,個個生龍活虎。匈奴兵將陣腳很快被打亂。這一仗,殺死匈奴十幾萬騎兵,繳獲馬匹無數(shù)。李牧大敗匈奴之后,又趁勝滅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檐襤、東胡、林胡等王國,迫使單于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這次戰(zhàn)役以后十幾年,匈奴仍不敢前來入侵趙國的邊境。
烽燧萬里相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滅了六國諸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一國家的大業(yè)。為了鞏固統(tǒng)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chǎn)的安定,防御北方強大匈奴游牧民族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北方長城的基礎(chǔ)之外,還增筑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余里”,從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
漢朝朝廷吸取以往教訓(xùn),特別重視烽火通信。在某些地段,連線的烽火臺建筑甚至取代了長城城墻建筑。西漢王朝取得河西走廊后加強邊防,修長城烽燧關(guān)隘,在秦長城的基礎(chǔ)上,新筑起了一道十分堅固的邊墻。從河西四郡(今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shè)置,而且規(guī)模很大,“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可謂“烽燧萬里相望”。
自張騫始通西域之后,烽火臺的設(shè)置延伸到了西域。這些烽燧基本上是沿絲路古道設(shè)置,并與城郭軍鎮(zhèn)連接。連綿相望的烽燧,準確地標明了古道的走向。因而在唐人詩句中,就有過“塞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的生動描述。長城以這樣的頑強姿態(tài)延伸進西域,它在宣告行使國家主權(quán)的同時,也把貿(mào)易的護欄修到了邊陲,修到了帕米爾高原的腳下。
西域烽燧首先出現(xiàn)在邊陲哈密,是以亭的模樣出現(xiàn)的,因而可以說,哈密是新疆長城的起點。據(jù)查考,目前新疆哈密地區(qū)尚存古代烽燧51處,為新疆之最。如今,遍布于哈密、巴里坤、伊吾縣的烽火臺,依然倔強地屹立在古絲綢之路上,承載著歷史的滄桑。
烽火臺通信在漢朝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俗話說“軍令如山倒”,邊境烽火警報對屯駐官兵來說,無疑是至上的命令。據(jù)歷史記載,漢武帝時衛(wèi)青、霍去病與匈奴作戰(zhàn),以烽火作為進軍號令,一晝夜就可使河西的信號傳至遼東,遠達數(shù)千里。當時有一首詩形容得非常形象:“候騎至甘泉,烽火通長安?!备嗜诮耜儽?,離漢都長安大約300千米,烽火通信迅速可達,可見當時軍事通信的效率極高。
烽火臺與抗倭
明朝立國以后,在北方,為了防御故元殘余勢力的襲擊:在東部及東南沿海,為了防御倭寇騷擾;在西南,為了孤立和征服苗族;都筑有長城和烽火臺。明長城之多是歷代之最,主要長城從鴨綠江邊的九連城到甘肅的嘉峪關(guān),全長15000余里。明長城上修筑的烽火臺之多,也令人嘆為觀止,僅宣府鎮(zhèn)一線的烽火臺就有1270多座。山東省的煙臺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里設(shè)置狼煙臺,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與烽火臺有關(guān)的一個抗倭故事是望海堝大捷。明永樂年間,劉榮替父參軍,改名劉江。他英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受到朝廷重用,朝廷派他擔任遼東總兵,抗擊倭寇。他上任后修建了很多城堡和烽火臺防御敵人,讓軍隊駐扎在金縣亮甲店一帶。永樂十七年(1419年)的一天,倭寇從海上偷襲亮甲店。在倭寇即將登陸的時候,王家山島(今廣鹿島)的烽火臺上狼煙四起。這是倭寇即將入侵的信號。劉江迅速調(diào)動兵將,擺了一個埋伏陣,待倭寇進入埋伏圈時,他一聲令下,大軍以猛虎下山之勢,打得倭寇尸橫遍野,死傷千余人。這場漂亮的大勝仗史稱“望海堝大捷”,是明史中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次戰(zhàn)役后,倭寇再不敢窺視遼東一帶,劉江也因此成為遼東地區(qū)有名的抗倭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