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衛(wèi)
最近聽了余映潮先生上的《說“屏”》一課,感慨良多。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余映潮先生的課,上得沉穩(wěn)大氣,不急不慌。仿佛有無窮的時間足夠來完成他在這節(jié)課要給予學生的內容。
話穩(wěn)穩(wěn)吐出口,一字一句,清晰明了。
思考時間輕松送給學生,一張口就是5分鐘或8分鐘,讓學生們細細地讀,慢慢地品。
回答問題時盡量讓學生說到盡興,精采迭起。點評更是旁敲側擊,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朗讀訓練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慢慢帶學生走進文本,讀出味道。
如此從容不迫,應是課堂內容含量很少吧。細細盤點余映潮先生的課,其實課堂容量應說很大才是。一節(jié)課學了五個知識點,進行了三種能力的訓練,學生對課文中的每一段都細細品讀點評到了,對文中的詞句美點也都恣情品析。這么大的課堂容量,教者卻從容淡定,引學生緩緩徐行于文本之中,獲無窮樂趣于字里行間。課堂教學的從容將一節(jié)課演繹得輕松而豐厚。
捧滿懷收獲之際,也忽然了悟:語文課堂教學呼喚從容!
一、緩緩“靜”行是從容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承載了過分的額外重負,僵化的政治,虛假的道德,都以神圣的名義移名到語文教學這片領地上來。近年又有喧賓奪主的多媒體豪華包裝,弄得語文課非驢非馬。①
現(xiàn)在我們大多數(shù)教師上課追求的是兩個字——“熱鬧”,尤其是公開課更是追熱鬧非凡:掌聲響起來,歌聲唱起來,音樂響起來,畫面動起來。一節(jié)課學生們的座位也要變換起來。似乎倘不如此,就不能體現(xiàn)新課標,就不能體現(xiàn)合作探究。于是“熱鬧”成了現(xiàn)在語文課堂的主旋律,于是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再難以從容起來。
在這聲光電圍繞中的老師們只是忙得不亦樂乎。想想那么多的課堂內容,再看看這些要按時播放的各式各樣的課件。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怎能不急,于是教師的講課頻率加快,學生們根本沒時間細細思考老師問的問題,叫幾個學生蜻蜓點水回答一下就匆忙轉向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課堂成了教學流程的展示,課堂成了有限幾個學生竭力配合老師的表演舞臺。有位專家對7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做過一次統(tǒng)計,7節(jié)課315分鐘,總計有165個環(huán)節(jié),平均2分鐘就有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的環(huán)節(jié)還未展開,學生還沒有真正參與就匆匆收場。②像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只覺老師如飛蝶翩然于課堂,忙亂有余而沉穩(wěn)不足。熱熱鬧鬧之余又能留給學生多少回味的時間?能跟上如此快節(jié)奏思維的學生又能有幾人呢?課堂上真正的有效性又有多少呢?
這不是語文課!
周國平曾嘆息說:“我們總是活得很匆忙,顧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無限。我們已經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賞土地的悲壯和美麗?!雹壅Z文課堂上何嘗不是如此!老師在趕進度,學生在忙著完成任務。展開放在眼前的語文課本只是如練習題般索然無味,變成了沒有血肉的骨胳標本。
這與語文本身這兩個字所蘊含的靈動相去太遠。語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學科,“語文課本中所有的課文,都滲透著作者的愛憎情感或七情六欲,不僅文學作品是如此,就是議論文,說明文也概莫能外。”④
請看余映潮先生的《說“屏”》授課片斷:
師:下邊我們進行第二個能力的訓練:
(板書:欣賞能力,美段欣賞)
(一)師:現(xiàn)在把我們的視點放到第一段上面,大家讀一讀,看能夠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什么。
(學生讀得聲音整齊宏亮,速度很快)
師:同學們讀得沒有玩味的味道,聽老師讀:(老師范讀前兩句,很有感情地)
師:現(xiàn)在我們把速度降下來,再讀一遍。
(生齊讀,速度慢下來了。)
師:讀得不錯,可還是有個弱點。情感方面沒有關照到。聽老師再讀一遍。(老師再次有感情地范讀。)現(xiàn)在請同學們各自讀給自己聽一遍。
(生有感情地自讀)
師:我們來試一下,齊讀:“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
(生聲情并茂地齊讀)
(二)師:好,下面就來欣賞。每段找出詞或句來欣賞,大家要品味一下哪些字詞句用得好,找出你的關鍵詞。
(學生們開始思考,師巡視指導)
師:好,讓我們投入地欣賞一次。
生:我選的句子是“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其意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這句話寫出了對屏的懷念。
師:也寫出了對童年的回憶。用了夸張,令人銷魂。
生:我選的也是這句,我認為作者引用詩句,體現(xiàn)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這種意境給人帶來的美感。
師:你的表達很不錯。用詞也是比較典雅的書面語。簡言之,這句話的好處就在于使用了引用的手法,而且意境很優(yōu)美。
生:我品味的詞是“不禁”,寫出了作者不由自主地就心生向往之情,表現(xiàn)了古代的屏非常具有吸引力。
師:美在情感抒發(fā),美在自己對事物的陶醉。
生:我認為第一句就抒情,很巧妙。
師:剛開篇就給人以美的感受。說明文還給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覺得作者不僅寫出了令自己銷魂,而且讓讀者讀來也銷魂了。
師:美在作者的語言打動了讀者的心。
生:我選的是“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表現(xiàn)了屏從古到今對外國人的吸引都是相當大的。
師:對,從國內寫到國外,換了一個角度,同樣是表現(xiàn)了我們的屏是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好東西,說明外國人很崇尚它,寫出了屏在國際上的影響。
……
余映潮先生的課不要掌聲,他說掌聲會浪費課堂時間,(從容的他同樣是惜時如金的。)他的課也沒有那些熱鬧的點綴。課堂上只有他的從容精致點撥,他將“安靜”還給了課堂。這種“安靜”還原了語文教學的本真,還原了語文課堂的本真。課堂上學生們全身心地傾聽、靜靜地思考、縝密地回答、美美地朗讀。浮夸的喧鬧,了無聲跡。思索與睿智在課堂上縱情流淌。教者從容緩行帶動學生們也放慢了腳步,學生浮燥的心沉靜下來。手中的文本已開始泛起點點情感的波光,作者的輕嘆聲落入耳畔,學生們心底里的情感一點點開始浸潤課堂。
語言藝術在描繪一個具體生動的圖景時,必須通過欣賞者的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才能呈現(xiàn)于欣賞者面前,它永遠是一種心領神會的藝術。這就要求教者在走進教室之前,對課文的重點難點把握要準,對學生學習中可能碰到的問題估計要足,對課堂教學的整個走勢要精心設計。如此才能“充分考慮到課文內容與學生情感、能力之間可能產生的‘間隙,從中找到學生的‘最近接受區(qū),促使他們以最便捷的路徑迅速地消除這種間隙,以達到對課文理解的最佳境界。”⑤
胸有成竹者才能從容不迫,從容者才可能自如地緩緩“靜”行于課堂。
課堂從容者會輕輕放慢步子,等待學生紛亂的思維腳步趨于和緩。課堂從容者不會倉促地以自己的思維去覆蓋學生的思考,而是如一只輕啟的火源,悄悄點燃課堂上一個個星星點點的思維火花。課堂從容中會有太多靜靜的等待,等待也是一種愛,是對學生深深的期待和尊敬。
課堂上老師的縱橫捭闔、游刃有余,流程調控的收放自如、轉承圓潤,需要拂去喧囂,以一份厚實的從容為前提。沒有這份從容,就沒有對語文教學那種全身心投入的特殊情感的迸發(fā),也就不可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產生優(yōu)質、醇厚的良好效果。
二、緩緩審美也從容
書本世界是語言符號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單色調的抽象文字堆砌起來的世界。這個世界缺乏色彩,缺少變化,是以一種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態(tài)呈現(xiàn)出來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的直觀感受建構起來的世界。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斕,是以一種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態(tài)迎面而來的。對學生來說,這兩個世界并不見得是統(tǒng)一的。⑥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里,如何讓學生透過冰冷的表象走進文本所蘊涵的鮮活的世界中,如何讓書中的河流發(fā)出潺潺的水聲,如何讓書中的花兒散發(fā)出馨香,如何讓書中喜怒哀樂的感情潮水浸濕學生們的心靈。這絕不是教師課堂上以速度來肢解文本所能達到的境界。
梁啟超曾指出,“審美的本能,是我們人人都有的。但感覺器官不常用或不會用,久而久之麻木了?!雹呶覀兘陶叩膹娜菟鶠榫褪且堰@種麻木狀態(tài)恢復過來。令文本中的生命之美在學生們的心中絢麗起來。文本中的美麗依靠靜止的方塊字來體現(xiàn),而這份美麗的喚醒依托的是:教者放慢腳步攜學生緩緩“靜”行于文本之中。課堂上的從容緩行正基于要促發(fā)學生審美體驗!這種體驗能使學生們融入其中,感受生命的艱辛和歡愉。只有體驗的東西,才能內在于生命之中,融化為生命的一部分。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余映潮先生以一篇說明文攜學生們起程,和學生們在課堂上隨意徜徉,似散步如游覽,師生從容閑雅,指點文字,尋美追蹤,竟噙六種美于唇齒之間,細細品來余香猶存。說明文都能上出如此意味。再看余映潮先生《鶴群翔空》授課片斷:
師:好,咱們繼續(xù)細讀課文,創(chuàng)造一個句子。天空未留痕跡,鶴群已經飛過??稍谀愕男闹校至粝乱恍┦裁茨??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發(fā)現(xiàn),從對課文的美詞、佳句、精段、畫面、情感、手法、技巧、含義、主題……等各個方面的體味中任選一種或一處,用一個句子表達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體會,表現(xiàn)自己的欣賞水平。好,開始準備。
(學生各自按教師的要求準備。有的在書中圈點勾畫,有的在筆記本上寫句。教師在學生中間巡視、指導)
師:時間到了,大家相互交流,大聲地講,先兩人之間交流一下。
(學生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師:希望同學們創(chuàng)造很多很多的句子。開始發(fā)言。
生1:我找的是第14自然段“鶴分為幾群,每群十幾只不等,擰成一團,拼命向蒼鷹撲去。在陽光下,鶴的雙翅奮力搏擊,銀光閃爍。鶴群宛如暴風中飛轉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渦狀,上下左右飛舞,光瑩瑩耀眼?!睆倪@一自然段中我找出了幾個詞語,有“拼命”“奮力”,有“擰成一團”的“擰”“迅速”,這幾個詞表現(xiàn)了鶴群的團結和想盡力同蒼鷹搏擊救出自己的伙伴。
師:為了救同伴而拼命。他是從詞語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的。
生2:我說的是第14自然段:“鶴分為幾群,每群十幾只不等,擰成一團,拼命向蒼鷹撲去?!蔽乙卣f的是這里的正面描寫很好,一個是“擰”,一個是“撲”,“擰”字寫出了鶴群的團結。我要著重談的是這個“撲”字,因為鶴雖然非常柔弱,它撲近蒼鷹本身清楚地意味著什么,但是它們沒有一點害怕,沒有一個退縮,而是拼命向前。我看出,這表現(xiàn)出了一種強悍的膽略和血戰(zhàn)到底的氣派。
師:說得好,不畏強暴,奮不顧身。你的語言表達非常好。
生3:在讀了本文之后,我體會到作者不僅是在寫鶴群的團結,又是在寫他們民族的團結,而且在第3自然段“我們佇立的稻田上空”以及第4自然段“我抬頭仰望,脖頸有些酸痛”都寫出了作者為了看鶴群翔空的景象而等待了很久。
師:對,你的有一句話很有深意,寫出了民族的團結,注意這個作者是日本人。他也許就這一點代表了日本民族的精神,你的發(fā)現(xiàn)有獨到之處。
生4:我認為文章中鶴的形態(tài)很美,鶴群在空中翱翔的姿態(tài)很美,而鶴群的精神更美。
師:都很美。美集中在鶴群的身上。
生5:我也發(fā)現(xiàn)作者是日本人。日本雖然是個小島國,但是他們的經濟非常發(fā)達,這是因為他們的人民都非常團結。讀了這篇文章,我認為他們是從自然現(xiàn)象中吸收了很多道理,我們也應該多留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師:對,這一篇文章也帶有一點以物喻人的味道。
生6:我在第20段和21段發(fā)現(xiàn)了這幾個詞語:“悲痛的啼鳴”、“引吭高鳴”、“為伙伴加油打氣”。這些詞語把作者對鶴的情感渲染得人性化,悲壯而崇高,突出了鶴們互相救助,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真情,把它們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
師:你的語言表達非常美。好,老師也寫了一些發(fā)現(xiàn),簡單地和你們交流一下。老師認為文章中最有表現(xiàn)力度的一個詞是“湮沒”,“蒼鷹湮沒在鶴群之中”,它怎樣地表現(xiàn)了鶴群的精神!老師還認為全文就像一本微型的連環(huán)畫,也好像是《動物世界》里面的解說詞。老師還聯(lián)想到,這一篇文章好像一幕短劇,它有“人物”的出場、演出、退場,有矛盾的產生、激化、平息。老師還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就好像是一個比喻,它在告訴我們:人啊,沒有一帆風順的旅途。如果要老師用一句話來評點這篇文章的話,老師會說,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寫的是生活中的波瀾。
教者的從容機智點撥引領學生進入人與自然相融合的境界。心與心在交流,人與鶴在對話。課堂上空鶴影飛翔,學生們的心靈與之一起翱翔。“教學亦如彈琴,琴弦太緊,一撥即斷;太松,又彈不出聲音。琴弦不緊不松,彈琴人不急不緩,從容自如,琴聲才可自然流出,沁人心脾。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說到:“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這說明只有在多讀、多窮理的基礎上才能達到“極至”,即極其好的程度。語文課堂上學生能體驗到美、把握美,獲得美感享受也便基于此。只有從容緩行的課堂節(jié)奏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審美想象以及思索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漫步于文本之中,穿越心靈與文字的柵欄,喚醒內心沉睡的情感,用心之最柔軟處去接納生命的舒展與涌動,才能用心傾聽到花開的聲音。從容緩行能夠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溫馨和陽光,如此,語文課堂教學才真正有了鮮活感和厚重度,才真正能教出并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課的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與文化美。
課堂上師生攜手,從容緩行,以這樣一種姿態(tài)去學習語文,我想化用海德格爾的那句名言:生命會詩意地棲居在語文課堂中!
————————
參考書目:
①孫紹振:《理論與實踐齊飛 厚重共靈動一色》,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第1頁。
②潘永慶等著:《多元評價創(chuàng)新教育的有效機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00頁。
③周國平:《安靜的位置》,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24頁。
④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海天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79頁。
⑤郭志明:《教育凝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43頁。
⑥鄭金洲:《教育碎思》,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25頁。
⑦梁啟超:《美術與生活》,見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冊),中華書局,1981第423頁。
[作者通聯(lián):深圳市石巖公學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