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娜 邢立達
清晨的太陽升上來,照亮了銀杏林、蘇鐵叢和一群麗阿琳龍小小的身影。在茂密的樹下,雌性的麗阿琳龍把枯葉收集成堆,用它們纖細褐色的前肢仔細地將樹葉堆成完美的“孵蛋器”,樹葉分解產(chǎn)生的熱量將幫助它們孵化出后代。不過,它們需要持續(xù)地關照巢內(nèi)的溫度,樹葉需要經(jīng)常更換,每對雄性和雌性需要輪流照管。小恐龍的爸爸媽媽們不得不努力工作,將巢的溫度保持在32℃左右……
厚厚的葉子下面,幼仔們正努力沖破蛋殼鉆出來。父母仔細地移開樹葉,露出緊挨著的一簇蛋。一個接一個,蛋上出現(xiàn)裂縫,逐漸擴大,這是幼仔們正在用自己的腿和背撬開蛋殼。終于,一只雌性的小麗阿琳龍爬出了蛋殼。她坐了下來,恢復著精力,不足30厘米長的小身體上還粘著破碎的蛋皮。
其實,我們并沒有恐龍媽媽如何生產(chǎn)恐龍寶寶的實況記錄,關于恐龍如何繁衍和哺育后代,我們只能依靠恐龍化石或者遺跡才得以知曉。不過,全托了恐龍蛋巢化石遺跡的福,通過它們,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部分恐龍的生育方式,以及孵化的情況。
恐龍是卵生的,但在發(fā)現(xiàn)恐龍蛋之前,卻有些人認為恐龍是卵胎生的,就是在體內(nèi)孵化后再生產(chǎn)出來。不過,因為恐龍家族十分龐大,不同種類的恐龍在繁衍方式上肯定還是會有很大的不同。
生活在北美的傷齒龍會把蛋產(chǎn)在剛干涸的湖底或沼澤地的濕潤泥土里,靠輸卵管向下蠕動的力量輕松地把蛋深深插入泥土中,就像是在蛋糕上面插草莓一樣。而生活在中國的傷齒龍則是選擇水邊的沙土地作為生產(chǎn)地點,它們先在地上刨出一個坑,然后把蛋產(chǎn)入松軟的沙土中,之后再用沙土小心的把這些蛋埋起來。
說到恐龍媽媽,不得不提一下竊蛋龍。一聽到這個名字,第一反應是這是一種會偷蛋的恐龍。其實,竊蛋龍是不折不扣的好媽媽,但卻一直背負著“偷蛋賊”的壞名聲。1993年,美國科學家在蒙古南戈壁挖掘出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竊蛋龍巢穴化石。這個巢穴像許多現(xiàn)代鳥類的巢穴那樣,在竊蛋龍的身下,22顆蛋排列成一個圓形。只見竊蛋龍用兩條腿緊緊地蜷在身子的后部,這與現(xiàn)代雞或鴿子等鳥類的孵蛋姿勢十分相似。而且它的兩只前肢伸向后側方向,呈現(xiàn)出護衛(wèi)窩巢的姿勢。由于這些化石被厚厚的沙塵所掩埋,科學家們猜測當時一定發(fā)生了某種可怕的突發(fā)事件,這只正在孵蛋的竊蛋龍或許是在沙塵暴即將到來時遭到襲擊死去,尸體隨后就被沙塵掩埋了。所以說,竊蛋龍不僅不竊蛋,同時還能夠通過體溫來保證蛋的成功孵化。
不過,縱觀整個恐龍家族,最受歡迎的、最慈祥的恐龍媽媽當屬慈母龍。慈母龍在下蛋之前,會用柔軟的植物墊在窩底,用以保持一定的溫度,以便讓蛋自然孵化??茖W家們認為,慈母龍會一直伏臥在蛋上以保持其溫度,并時刻提防它們被其他恐龍偷走。當需要離開去覓食時,恐龍蛋則由其他成年慈母龍看護。小恐龍出世以后,父母會照顧這些恐龍寶寶,并喂給它們食物。慈母龍父母會將堅硬的植物嚼碎后,再喂給恐龍寶寶,這從化石上牙齒的磨損可以看出??茖W家們推測,小恐龍會一直在“家”中生活,直到它們長到能離開“家”,自己出去尋找食物為止。
竊蛋龍“洗冤錄”
1922年,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中亞科學考察團,在蒙古發(fā)現(xiàn)一具小型獸腳類恐龍骨架,它與一窩恐龍蛋在一起。由于在產(chǎn)蛋地層中,原角龍骨骼化石最多,當時的古生物學家誤認為這只小恐龍是一個“竊賊”,正在偷吃原角龍的蛋,并給它起了個很不好聽的名字——竊蛋龍。時隔近70多年后,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只竊蛋龍趴伏在一窩恐龍蛋上。最后經(jīng)確認,竊蛋龍就是這窩蛋的主人,它不是偷吃蛋而是在“孵化”蛋,而且在一枚蛋中還保存著竊蛋龍的胚胎化石。至此,竊蛋龍才得到了“平反”,終于又可以在恐龍家族里揚眉吐氣,挺起胸膛做“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