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讀書有朗讀和默讀兩種,朗讀可以用方言,可以用普通話,那么默讀時你用什么語言呢?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是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我老家在河北衡水,但口音跟山東口音很像,在火車上跟人說話,人家都問我是山東什么地方的。后來一想,我們那兒離山東德州很近,口音差不多,于是我就說是德州的。到了學校,大家都說普通話,我也跟著說普通話,朗誦詩歌、回答老師提問、和人聊天都用普通話,但當我把一本一本的老舍、沈從文著作拎到自習室里翻閱時,忽然意識到,其實我一直在用老家的方言悄悄默讀,就連尼采的《查拉圖思特拉如是說》、《偶像的黃昏》也是用方言默讀的。如果用普通話,默讀時就進入不了情境。也許,我們的方言和我們的思想已像皮肉跟骨頭一樣緊緊地箍在了一起。大庭廣眾之下,可以統(tǒng)一為既定的標準,面對自我時,骨子里的東西又蔫不悄兒地溜出來,與血肉黏合。
記得某一年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有一個演員用山東方言給西班牙電影《耶賽尼婭》配音,把我樂得前仰后合;現(xiàn)在你可以試著用山東方言朗誦一段尼采或者卡夫卡的文章,是不是很有喜劇效果?每個人對全國各地的方言都有一個自己的認知,比如,起碼我就這樣認識:江浙口音是用來談學問的,粵語是談生意的,北京口音是扯淡侃大山的,天津口音是逗悶子用的,山東口音是談歷史的,陜西口音因為嗓門大,好像是專門用來吵架的。默讀時如果用江浙方言,似乎更順理成章。當然,這完全是我個人的看法,與別人的認知一定有差別甚至截然相反。
我現(xiàn)在生活在東北。東北方言跟普通話最接近,但個別音節(jié)上仍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在一些地區(qū),把“遲到”讀作“詞到”,把“東北人”讀作“東北銀”。而且,東北方言似乎也只適合演小品,不適合談學問。前些日子,我和嶄露頭角的年輕才子姚宏越君聊天,他用濃重的沈陽口音和我聊起民國年間的人和事,胡適、丁文江、葉公超、蔣廷黼等,剛開始我總有一種滑稽感,調(diào)整了好一陣子才適應過來。我想,他在默讀時肯定是用沈陽方言的。不過,他好像已經(jīng)成功地把各類知識納入沈陽方言系統(tǒng)了。
如同我用山東味的河北方言默讀一樣,其他人也都有自己的默讀系統(tǒng)。大家手里拿到同一本書,卻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咀嚼消化,消化以后出來的思想,也是各式各樣,絕不相同。讀書,終究是一件最自我的事。不過,我還是有種好奇,希望全國各地的讀書人有機會聚集到一起,然后用各自的方言分別朗誦一段文章,不知道會是一種什么效果。
(圖/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