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檀
最近在社會上沸沸揚揚的寧波銀行貼息購房貸款購買原始股、批量制造富翁事件,成為一級市場股東剝奪二級市場股東利益的典型案例。
寧波銀行員工持股,存在以下無法解釋的問題。
首先,購買原始股的資金來自于銀行內部優(yōu)惠,或者股權質押,相當于利用金融機構左手融資右手買股。
寧波銀行共有988名持股員工,占寧波銀行員工總數(shù)七成,最少持股20萬股左右。成立時的內部職工股。截至2004年12月,有232名作為發(fā)起人的寧波銀行員工,持有245.35萬股。
巧合的是,2004年1月21日,寧波銀行下發(fā)“關于印發(fā)《寧波市商業(yè)銀行職工購房(裝修)貼息貸款暫行辦法》的通知”,發(fā)放職工購房(裝修)貼息貸款,額度標準從總部行長級為150萬元,總部副行長級為120萬元,依級別遞減,直到基層員工25萬元。2004年9月16日下發(fā)的《寧波市商業(yè)銀行內部員工投資入股有關規(guī)定》,總部行長最低入股額150萬元,最高入股額180萬元,依級別遞減,基層員工最低入股額20萬元,最高入股額25萬元。兩者數(shù)額十分契合,不管主觀動機如何,寧波銀行為員工解決持股資金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寧波銀行的《招股說明書》顯示,部分員工受讓股份的資金,來源于其向鄞州農村合作銀行的股份質押貸款,用寧波銀行股權向鄞州農村合作銀行作質押貸款的是大量持有股份的行長級高管人員。持股、質押、大量持股,原始股東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夠在日后獲得高額收益。通過這一案例,二級市場的普通投資者可以理解什么叫資本市場的無本萬利。
其次,這些員工購買寧波銀行原始股的價格大多是每股1元,如果考慮到購股員工可以用貼息貸款這一公司福利購買原始股,而后在鎖定期滿后在二級市場套現(xiàn),可以說,員工持股成本接近為零,所謂員工持股激勵,不過是員工福利、一級市場股東剝奪二級市場股東利益的代名詞。
員工持股、股權激勵等等,會攤薄二級市場股東的利益,但二級市場的股東之所以接受,就是因為每個企業(yè)都需要正確的薪酬激勵機制,為股東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但寧波銀行的做法顯然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漠視二級市場股東利益,導致寧波銀行的股價一路下跌,到7月21日,寧波銀行收盤價為每股10.3元,如果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相信大股東的承諾,在二十幾元的高位買進,那在很長的時間內都看不到解套的機會。
第三,寧波銀行之所以能夠批量造富,彰顯了壟斷力量的強大。在寧波銀行上市案中有兩股壟斷力量,一是金融機構,二是上市公司。金融行業(yè)雖然競爭越來越激烈,但不可否認,金融行業(yè)仍然是管制行業(yè),外資與民資不能自由進入,最近政府允許在溫州等地進行小額信貸試點,只有放款權,沒有吸納儲蓄的權力。上市公司同樣如此,我國公司上市雖然從審批制走向核準制,但上市對于大部分公司而言,仍然是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我國資本市場資金規(guī)模遠超過印度,但上市公司只有印度的一半,人為抬高了資本市場的公司溢價水平。這些溢價都由管制而來,事實上是壟斷紅利的變種。
客觀地說,以房貸等形式給予職工優(yōu)惠福利制度的并非寧波銀行一家,但寧波銀行規(guī)模之大仍然令人吃驚。隨著中國股市進入全流通時代,大小非、限售股對于二級市場的沖擊越來越大,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出臺一些限制性措施,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承諾不減持,以減少對二級市場的沖擊。但要解決大小非與限售股的問題,必須正本清源,從寧波銀行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病源在于一二級市場利益的不均衡,一級市場的投資者缺乏信托責任,二級市場投資者缺乏還手之力,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演變成對于二級市場的大規(guī)模的制度性侵害。如果這一頑疾不除,我國的全流通、我國將要推出的創(chuàng)業(yè)板,將因為一二級市場缺乏信任基礎而岌岌可危。
所有的上市公司應該清楚,市場的本質是創(chuàng)富之后的多方共贏,而不是憑借壟斷利益侵害另一方的利益。證監(jiān)會與銀監(jiān)會有必要像管制股權激勵一樣,管制一級市場的利益輸送行為,以防止企業(yè)激勵機制徹底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