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
想象的“糧荒”
4月,標志國際大米基準價的泰國大米突破每噸1000美元,3個月之內上漲了2倍多。按照聯(lián)合國的統(tǒng)計,截至5月末,全球的大米價格已經較去年同期上漲了約57%,作為亞洲大米進口大國的菲律賓,CPI指數(shù)已經超過了8.3%。在中國,自全國兩會上袁隆平院士提交政協(xié)提案爆出中國存在糧倉空倉傳聞之后,關于中國“糧荒”的傳聞就一直不斷。
如何在穩(wěn)定價格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之間平衡,成為考驗中國政府的命題
事實上,與全球情況相比中國糧食價格保持著相對的平穩(wěn)——在3月份CPI達到8.30/時,其中糧食價格的漲幅為6.8%。5月份,糧食價格上漲僅11.4%。
“進口”的恐慌與被“穩(wěn)定”的糧價
中國的糧食供應充足是價格不會快速上升的基礎
對糧食安全的恐慌,最初染自海外。
今年1月開始,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大豆、大米價格發(fā)生劇烈上漲,小麥價格幾乎翻了一倍。根據(jù)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統(tǒng)計,國際糧價一季度平均上升16.5%,令全球1億人陷入饑荒。
高漲的糧價足夠引發(fā)恐慌,一些國家為保留更多大米供應國內市場,以緩和大米價格上漲壓力,開始采取限制糧食出口措施。
3月26日,柬埔寨宣布除政府部門外,禁止所有私營機構出口大米,3月28日,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印度宣布,禁止除價格最昂貴級別外的其他所有等級的大米出口;同一天,越南政府宣布今年大米出口量將減少四分之一。
出口量的減少,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糧食供應的緊張局面。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由于供應不足,國營糧店經常無米可賣,4月以來更是每周最多營業(yè)3天。
國際糧價飆漲,也不斷強化國內糧價的上漲預期。2008年初,受南方雪災影響,中國中南地區(qū)米價出現(xiàn)波動。據(jù)悉,鐵道部將從今年5月1日起至6月30日,集中60天時間為東北地區(qū)集中搶運1000萬噸糧食,以最大限度地解決東北糧食外運難問題,改善當前中國糧價“北低南高”的局面。
在泰國大米飆出每噸超過1000美元的高價時,中國東北出產的優(yōu)質粳米,才不到3000人民幣1噸——中國大米的價格僅相當于泰國大米的一半還不到。
中國的糧食供應充足是價格不會快速上升的基礎。
據(jù)國家發(fā)改委統(tǒng)計,2007年底,糧食產量超過1萬億斤,而國內糧食消費量1.02萬億斤左右?;灸軌蜃宰?。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近日表示,中國已連續(xù)4年增產,今年如沒有大的自然災害,預計糧食生產將會繼續(xù)獲得豐收。由于糧食連續(xù)增產,近年國家糧食庫存保持較高水平,庫存消費比遠高于國際公認的17%~18%安全線水平。即使不考慮當年收購量,國有糧食企業(yè)現(xiàn)有庫存也可以滿足一年多的銷售。
摩根大通在近期發(fā)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2007年中國進口大米與大米總消費之比僅為0.3,而小麥進口比例非常低,且集中在個別品種。國內食品價格與國際市場波動的相關性實際上被“夸大”了。
然而,在全球糧價高企之際,中國限制糧食出口仍然成為首要選擇。
直接發(fā)錢給農民,不如放開糧價
限制國內糧食出口,也使得國內價格難以提高
2007年底,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lián)合公布,在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一年內,將對小麥、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產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同時,對小麥粉、玉米粉、大米粉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
糧食增產和限制出口之外,采取收購價等價格管制方式穩(wěn)定糧價,一直是中國政府的重要目標。
中國政府于2004年起對糧食價格形成機制進行調整。一般情況下,糧食收購價格由市場供求形成,政府在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實行宏觀調控。糧食價格形成機制調整的最初目的,是當糧食供求發(fā)生重大變化時,充分發(fā)揮國家指導價格的導向作用。比如,在糧食增產、價格降低的年份,由政府決定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糧食主產區(qū)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
然而,在國際糧價高企的情況下,限制國內糧食出口,也使得國內價格難以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從而對明年的糧食產量形成影響。
2008年2月初,國家發(fā)改委宣布2008年小麥和稻谷糧食最低收購價,比去年每市斤提高0.03~0.07元。并將稻谷最低收購價執(zhí)行范圍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7省之外,又擴大了遼寧、江蘇、河南、廣西4省(區(qū))。
比起全球糧價近乎翻番的飆升來,區(qū)區(qū)幾分錢的漲幅非常有限,或者不如說,這是限制糧食漲價的一種風向標。
如何在穩(wěn)定價格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之間平衡,成為考驗中國政府的命題。
補貼農民是政府采取的首要平衡手段。2008年,中央政府預算安排“三農”投人5626億元,比去年增加1307億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52.5億元資金直接補貼糧農。
中國政府從2004年開始對種糧農民發(fā)放直接補貼。2006年,為了減少農民因為漲價引起的成本上升,政府開始實施了農資綜合直補。2007年,政府用于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增至427億,平均下來,主產省每畝地平均補貼30塊錢,非主產省每畝補貼為20塊錢。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日前表示,除了直補農民之外,要運用財稅杠桿,抑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保障農資供應,維護市場價格基本穩(wěn)定?!?/p>
“現(xiàn)在按照直補政策直接發(fā)錢給農民,還不如放開糧價,鼓勵他們到市場中去掙錢?!北本┐髮W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鋒認為,現(xiàn)在的糧價政策值得反思。
“儲備”的力量
中國糧價相對獨立于國際糧價的期限是12個月
政府實行價格控制的另一手段,是運用儲備糧進行市場供求調節(jié)。中儲糧總公司和中糧集團是中央政府干預國內糧價的重要工具。這兩家公司分別控制了國內糧食收購價和商品糧價格。
從2005年開始,為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中央政府出臺了最低收購價的政策。2006年國家首次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執(zhí)行預案,當年國家在小麥主產區(qū)累計收購小麥數(shù)量占當年全國小麥總產量的近40%。
最低收購價使農民手中的糧食儲備得以集中,變成了國家的儲備,這為政府通過調節(jié)市場供應、干預糧價提供了基礎。此后,這一臨時性政策逐漸演化為國家調控糧價的一個重要手段——當市場糧價低迷。政府會采取保護價收購。提高糧價;反之,政府則對外拍賣庫存糧食,平抑糧價。政府通過托市收購和拍賣,熨平了原本起伏不定的國內糧價。
2006年,中國的小麥產量超過需求,強麥期貨價格跌至到上市以來最低的1504元/噸。當年7月下旬,國家出臺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并收購了4000多萬噸小麥,現(xiàn)貨價格和強麥均出現(xiàn)回升。
2007年,當強麥受到國際市場影響一路沖高時,國家又加大了托市小麥的投放力度。每周的周三和周四,通過河南等幾個交易市場,按照國家確定的價格,提供100萬噸~450萬噸的國儲小麥拍賣,強麥價格隨之下落。
今年3月以來,針對國內外市場農產品價格不斷飆高的壓力,中儲糧總公司已先后數(shù)次集中拋售小麥,稻谷、中央儲備玉米等糧食作物。
僅在3月26日至27日間,中儲糧總公司就面向市場投放了最低收購價小麥443.88萬噸,由于市場需求不足,實際成交只有68.41萬噸。但僅此一舉,其價格也比前一交易周的價格下降了5元/噸。
金鵬期貨研究員陳旭表示。由于農產品價格整體的底部在抬高,長期來看,大米等品種的價格也會隨著大趨勢而有所提升。只是提升會有一個節(jié)奏和時間的周期,讓消費者能夠逐漸接受。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王慶日前預測,中國糧價能相對獨立于國際糧價的期限是12個月。
根據(jù)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鋒提供的資料,從1996到現(xiàn)在,中國六米、小麥價格走勢呈一個V字型曲線,與國際糧價走勢大致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