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波
偶然看到新浪網(wǎng)首頁上有李燕杰這個名字,趕忙點開。原來是演講家李燕杰于垂暮之際,在自己博客中對人生進行總結(jié)。
我本以為,李燕杰這個名字在當下中國,應(yīng)該已是相當陌生了。當我點開博文后,才知道,李燕杰至今仍然擁有讓我等庸人羨慕的知名度,短短兩天,這篇博文的跟貼居然高達近二十萬條就是明證。許多人對他當年盛極一時的演講記憶猶新,許多人還宛如寫雜文一般,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問題。我不是一個喜歡在網(wǎng)上閑逛的人,這些跟貼卻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并讓我陷入了回憶。
生活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誰不會受李燕杰、曲嘯等演講家的影響呢?說句毫不夸張的話,當年的李燕杰可比現(xiàn)在的李連杰紅多了。一經(jīng)登場,那可是萬人空巷啊。雖然那坐得端端正正的聽眾中,有不少人是領(lǐng)命而來,回去也還有寫心得體會的任務(wù),但即使除去這一人群,那陣勢也是非??捎^的。現(xiàn)在看那批演講家的功績,也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地方,因為他們始終關(guān)注人的心靈,李先生自己就著有一本暢銷書,書名就叫《塑造美的心靈》。把人的心靈塑造得更美,價值觀改造好,這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李燕杰們知難而進,硬是把這個難題攻克了,至少使曾經(jīng)聽過他們聲情并茂演講的人,總有一種被榨出靈魂中的小的羞愧之感。我至今還記得他們所發(fā)明的一系列鏗鏘悅耳的格言警句,比如“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生命的價值,不能用存在時間長短衡量,也不能用創(chuàng)造的財富多少來衡量”,當然還有著名的“娘打孩子論”。
然而,李燕杰、曲嘯的演講雖然美不勝收,可是因人而異,也難免會有一些不同的觀感,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他們當年的“粉絲”現(xiàn)在要求其反思了。就我個人而言,李氏等人的演講所給我的最大影響就是,從此我對演講視為畏途。為什么呢?第一個原因,就是李氏等人的演講拼情感拼得太厲害。按我的天性,情感從來就是自然生發(fā),更認同“至愛無言”,所以,對父母之愛,對妻兒之愛,當然還包括對祖國之愛,向來羞于用語言表露,可是李先生他們的演講無異于告訴我,演講就是要把心中的情感用美妙的詞句酣暢淋漓一覽無余地表達出來,怎不讓我畏懼?第二個原因,就是我自認不屬大奸大惡之輩,私心雜念卻無日無之,而從人的生存出發(fā),更不會只講奉獻而不講索取,可從李氏等人的演講中,我們卻分明感到,這些先生的道德是那么純粹和高尚,他們占據(jù)的哪里是一般的講臺,簡直就是一個道德至高點,他們從那里俯視蕓蕓眾生。
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害怕演講,后來,通過演講來競逐某一崗位或職位在中國成為時髦,而畏懼講臺的我也因此喪失了一些升遷的機會。舊事重提沒有借此向李先生們索賠的意思,不過,有一天,我終于發(fā)現(xiàn),我經(jīng)由李氏等人影響而養(yǎng)成的關(guān)于“演講”的認識很可能陷入了誤區(qū)。
演講古已有之。中國有先秦諸子的辯論,希臘有智者的相互駁難,并進而成為一種謀生之技,直到現(xiàn)代政治中,某些國家以演講之優(yōu)劣來定元首。而這些演講的特點恰好與李燕杰他們迥異:第一就是幾乎只拼智慧;第二就是沒有絲毫的道德優(yōu)越感。想想也不奇怪,愛父母愛妻兒或者愛別的什么,那是個人的私事,似乎沒有必要在一個公共平臺聲情并茂地宣誓;至于道德優(yōu)越感,那更應(yīng)該是演講者的大忌,否則,被居高臨下俯視的聽眾一惱火,就會把票投給另一個人,豈非適得其反?
昔日的著名演講家李燕杰先生在總結(jié)自己的人生,我借此也對“演講”一事進行了重新認識,也許經(jīng)過這么一番重新認識,從此我就不會那么害怕演講了。
【原載2008年2月22日《湘聲報·燈下小語》】
題圖 / 科索布金(烏克蘭)
黃 波
偶然看到新浪網(wǎng)首頁上有李燕杰這個名字,趕忙點開。原來是演講家李燕杰于垂暮之際,在自己博客中對人生進行總結(jié)。
我本以為,李燕杰這個名字在當下中國,應(yīng)該已是相當陌生了。當我點開博文后,才知道,李燕杰至今仍然擁有讓我等庸人羨慕的知名度,短短兩天,這篇博文的跟貼居然高達近二十萬條就是明證。許多人對他當年盛極一時的演講記憶猶新,許多人還宛如寫雜文一般,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問題。我不是一個喜歡在網(wǎng)上閑逛的人,這些跟貼卻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并讓我陷入了回憶。
生活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誰不會受李燕杰、曲嘯等演講家的影響呢?說句毫不夸張的話,當年的李燕杰可比現(xiàn)在的李連杰紅多了。一經(jīng)登場,那可是萬人空巷啊。雖然那坐得端端正正的聽眾中,有不少人是領(lǐng)命而來,回去也還有寫心得體會的任務(wù),但即使除去這一人群,那陣勢也是非常可觀的?,F(xiàn)在看那批演講家的功績,也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地方,因為他們始終關(guān)注人的心靈,李先生自己就著有一本暢銷書,書名就叫《塑造美的心靈》。把人的心靈塑造得更美,價值觀改造好,這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李燕杰們知難而進,硬是把這個難題攻克了,至少使曾經(jīng)聽過他們聲情并茂演講的人,總有一種被榨出靈魂中的小的羞愧之感。我至今還記得他們所發(fā)明的一系列鏗鏘悅耳的格言警句,比如“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生命的價值,不能用存在時間長短衡量,也不能用創(chuàng)造的財富多少來衡量”,當然還有著名的“娘打孩子論”。
然而,李燕杰、曲嘯的演講雖然美不勝收,可是因人而異,也難免會有一些不同的觀感,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他們當年的“粉絲”現(xiàn)在要求其反思了。就我個人而言,李氏等人的演講所給我的最大影響就是,從此我對演講視為畏途。為什么呢?第一個原因,就是李氏等人的演講拼情感拼得太厲害。按我的天性,情感從來就是自然生發(fā),更認同“至愛無言”,所以,對父母之愛,對妻兒之愛,當然還包括對祖國之愛,向來羞于用語言表露,可是李先生他們的演講無異于告訴我,演講就是要把心中的情感用美妙的詞句酣暢淋漓一覽無余地表達出來,怎不讓我畏懼?第二個原因,就是我自認不屬大奸大惡之輩,私心雜念卻無日無之,而從人的生存出發(fā),更不會只講奉獻而不講索取,可從李氏等人的演講中,我們卻分明感到,這些先生的道德是那么純粹和高尚,他們占據(jù)的哪里是一般的講臺,簡直就是一個道德至高點,他們從那里俯視蕓蕓眾生。
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害怕演講,后來,通過演講來競逐某一崗位或職位在中國成為時髦,而畏懼講臺的我也因此喪失了一些升遷的機會。舊事重提沒有借此向李先生們索賠的意思,不過,有一天,我終于發(fā)現(xiàn),我經(jīng)由李氏等人影響而養(yǎng)成的關(guān)于“演講”的認識很可能陷入了誤區(qū)。
演講古已有之。中國有先秦諸子的辯論,希臘有智者的相互駁難,并進而成為一種謀生之技,直到現(xiàn)代政治中,某些國家以演講之優(yōu)劣來定元首。而這些演講的特點恰好與李燕杰他們迥異:第一就是幾乎只拼智慧;第二就是沒有絲毫的道德優(yōu)越感。想想也不奇怪,愛父母愛妻兒或者愛別的什么,那是個人的私事,似乎沒有必要在一個公共平臺聲情并茂地宣誓;至于道德優(yōu)越感,那更應(yīng)該是演講者的大忌,否則,被居高臨下俯視的聽眾一惱火,就會把票投給另一個人,豈非適得其反?
昔日的著名演講家李燕杰先生在總結(jié)自己的人生,我借此也對“演講”一事進行了重新認識,也許經(jīng)過這么一番重新認識,從此我就不會那么害怕演講了。
【原載2008年2月22日《湘聲報·燈下小語》】
題圖 / 科索布金(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