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土耳其卡帕多基亞的格爾里默谷地,看起來和月球表面很相似。這里的火山沉積物上矗立著奇形怪狀的石堡。
早在公元8世紀到9世紀的時候,這里的居民就開始鑿空石堡,將其改裝成居室。然而,卡帕多基亞真正引起轟動的發(fā)現(xiàn)卻埋藏在地下,那就是巨大的可居住成千上萬人的地下城市。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坐落在今天的代林庫尤村附近。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隱藏在村子各個房屋下面。
整個地帶布滿了地道和房間。地下城市是一種立體建筑,分成許多層。代林庫尤村的地下城市僅最上層的面積就有4平方公里,上面的五層空間加起來可容納1萬人。人們猜測,當時整個地區(qū)曾有30萬人逃到地下躲藏起來,僅代林庫尤村的地下城市就有52口通氣井和1.5萬條小型地道。最深的通風井深達85米。地下城市的最下層建有蓄水池,用以儲藏水源。德米爾先生是地下迷宮的發(fā)現(xiàn)者。這一發(fā)現(xiàn)純屬偶然。在代林庫尤村,房子下面的地下室被用作冷藏室。有一天,德米爾在冷藏室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洞口,好奇心促使他向下挖掘……
到今天為止,人們在這一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地下城市不下36座。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都像卡伊馬克徹或代林庫尤附近的地下城市那么大,但都稱得上是城市?,F(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繪制出了這些城市的俯視圖,而很多人認為,實際上的地下城市數(shù)量遠不止這些?,F(xiàn)在所發(fā)現(xiàn)的地下城市相互間都通過地道連接在一起。連接卡伊馬克徹和代林庫尤的地道足有10公里長。
城市確確實實存在著,可誰是建造者呢?它們是什么時候建成的?用途又是什么?有人舉出具體的史實加以考證。史實之一是基督教早期,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尋求避難并最終選中了這里。最早的一批大約在公元2世紀或3世紀,以后一直延續(xù)到拜占庭時期,也就是阿拉伯軍隊困逼堅固的君士但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的時候。當時的基督教徒的確曾在這里避過難,然而他們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地下城市在他們到來之前就已存在。地下城市到底是誰在何時修建的呢?
關(guān)于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確切答案。只知道這一帶的地基是由凝灰?guī)r構(gòu)成的,因為附近就矗立著火山。只要有黑曜巖,即火石,就很容易鑿空,而火石在這一地區(qū)并不鮮見。就這樣,也許花了不僅一代人的時間,地基被掏空了。地下城市大多是超過13層的立體建筑。在最底的一層,人們甚至發(fā)現(xiàn)了閃米特時代的器物。
閃米特是一支古老的神權(quán)民族,大約在公元前1000~1800年,他們曾在這一地區(qū)生活過。其都城哈圖沙什離代林庫尤大約有300公里。海地特人曾一度占領(lǐng)了古老的皇城巴比倫。最初的時候,海地特的國王被看成是神靈,地位大致相當于古埃及的法老。海地特人經(jīng)常戴高帽子來裝扮自己。這種帽子我們今天稱作地精帽。戴這種帽子的人,全世界范圍內(nèi)都能見到,可見其流傳之深遠,據(jù)猜測,這是人類想以此模仿外星文明使者和肢體不成比例的碩大頭顱,稱得上是一種愛美的表現(xiàn)。
那么當時的人類為什么要把自己隱藏在地下?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對敵人的恐懼。誰會是敵人呢?
假設在地面上,他們肯定能看到耕種過的土地和空空如也的房屋。而地下城市里建有廚房,把呆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們餓死或者封死通氣口憋死他們,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人們恐懼的不僅僅是地面上的敵人,他們在地下巖石中開鑿避難之所,是因為他們害怕能飛行的敵人!閃米特人在他們的圣書《科布拉?納克斯特》中就已描述過,所羅門大帝怎樣利用一輛飛行器把這一地區(qū)搞得雞犬不寧。不僅他本人,他的兒子、所有恭順他的人,也都曾乘坐過飛行器。當時的人類對于飛行現(xiàn)象產(chǎn)生恐懼,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許他們曾被奴役過,所以每當報警的呼喊“他們來了”的時候,人們就逃進地下城市。這和我們今天挖地下掩體防護自己的情形是一樣的。當然,這種說法只不過是一種猜測,但卻能確切地解釋這一謎團。
埃及有一個地方叫阿布西爾,位于吉薩金字塔群50公里遠的地方。這里從前也有3座金字塔,它們是古埃及歷史上第五王朝時期建成的,也就是在法老胡夫時代以后,大約4100年前。在阿布西爾,人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閃長巖曾在遠古時代被加工過。在這種比花崗巖還硬的巖石壁上,鉆了許多渾圓的鉆孔。這是如何加工出來的呢?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曾應用黑曜巖做成的石杵在花崗巖石塊上打磨出孔洞。在骨頭和巖壁上,人類同樣進行過鉆孔。阿布西爾的鉆孔不是尋常的鉆孔,而是包心鉆孔。之所以叫包心鉆孔,不是因為鉆孔位于石塊中央,而是因為鉆孔鉆成后,鉆孔的中心形成一條香腸狀的圓形石芯,砸開鉆孔,就能取出完整的石芯。
鉆孔時,鉆頭不是隨隨便便拿在手里就能鉆進堅硬的閃長巖的。無論是石塊還是工具,都要牢牢固定住。為了鉆出一個像我們在阿布西爾見到的那種筆直的鉆孔,還需要一些配套設備,用以引導鉆頭并施加壓力。憑借手工是無法鉆得這樣筆直、均勻的。在孔洞里,人們甚至可以分辨出鉆頭旋轉(zhuǎn)留下來的1毫米1毫米推進的痕跡。這也證實了鉆孔不是后來用金鋼砂磨制出來的。
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阿布西爾的包心鉆孔是現(xiàn)今人們的作品,可能是某些考古學家為了探測石塊硬度而打的鉆眼。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鉆出一個鉆眼就足夠了,而阿布西爾的鉆孔在散布各處的石塊上都能發(fā)現(xiàn)。此外,那些石塊的硬度,現(xiàn)在任何一個地理學家都知道,自己再去做鉆孔實驗毫無必要。特別要指出的是,早在1000年前,弗德林斯?佩特里就對埃及第四王朝時期閃長巖上奇異的包心鉆孔進行了描述,所以,現(xiàn)代鉆孔實驗之說并不成立。古埃及的建筑師們肯定配備我們至今尚一無所知的加工工具。包心鉆孔這樣的加工技術(shù)并不是一夜之間能發(fā)明的。為了鉆孔的進行,只發(fā)明鉆機還不夠,還需要其他合適的工具,例如金剛石鉆頭等。為了把金剛石鉆頭和鉆機鑲連起來,還要發(fā)明合成材料。最后,還需要一臺儀器對鉆機進行精確制導。
在阿布西爾還發(fā)現(xiàn),閃長巖上和花崗巖上的鉆孔是不一樣的。由此可以推斷,不同種類的巖石,由于其抗拉力和抗壓力的不同,決定了鉆工們要選用相應的鉆機進行加工。
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經(jīng)驗和不斷學習的過程才可能做得到,怎么能相信這是發(fā)生在4000年前的事呢?4000年前的人類如何能擁有這樣的技術(shù)至今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