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說全中國,略有夸張,但離事實也不遠,說90%還是成立的。
岳飛的《滿江紅》其實并非岳飛寫的,實際是明代人偽作,寫作年代不早于明代中葉,此事史學界李傲等人有定論。該詞的偽造要從岳飛被神話的兩個階段談起。岳飛和關(guān)羽一樣,被神話成忠義的代表。
岳飛被神話的兩個階段,一是宋朝岳飛子孫,二是明朝。
岳飛子孫神話其先輩,手法是對岳飛敗仗不提并隱藏起來,而夸大甚至編造岳飛的勝仗,這些美化的歷史竟然收入《宋史》。
有趣的是,二十四史中,《宋史》、《遼史》、《金史》這三史均是由元脫脫等撰寫的紀傳體史書。由于《宋史》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倉促寫定,檢校難周,又出于眾人之手,因此,它在文字修飾、史料剪裁、史事考訂、全書體例等方面難免有錯誤,甚至互相矛盾,因此后世有重修宋史的提議,清代陳黃中編《宋史稿》219卷、陸心源編《宋史翼》40卷,朝鮮的李算編了148卷的《宋史筌》。
岳飛的美化很容易從《金史》中的記載揭穿。岳飛不是百戰(zhàn)百勝,《金史·王伯龍傳》中就記載:“軍渡采石,擊敗岳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shù)百萬計?!薄督鹗贰ね觐伆簜鳌酚涊d:“宋將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東平有兵五千,倉卒出御之。時桑柘方茂,昂使多張旗幟于林間,以為疑兵,自以精兵陣于前。飛不敢動,相持數(shù)日而退?!薄鞍号e兵以為聲援,飛乃退”。《金史·仆散渾坦傳》記載:“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拒。渾坦領(lǐng)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敗宋護糧餉軍七百余人,多所俘獲?!薄督鹗贰ね觐佔谛銈鳌酚涊d:“宗弼復(fù)取河南,宗秀與海陵俱赴軍前任使。宋將岳飛軍于亳、宿之間,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沖要,遂與諸軍逆擊敗之?!薄端问贰穭硬粍泳驼f岳家軍殺敵“數(shù)千數(shù)萬”,甚至有“以五百騎兵破金兵十萬”的胡編,除了上面澄清了的偽造之外,還有偷換概念。實際上,岳家軍在大部分戰(zhàn)斗中所殲滅的敵人,并不是真正的女真“金兵”,而只是“偽齊”政權(quán)的“偽軍”,以及被金兵抓壯丁來的“簽軍”,這種“簽軍”,只是作為一次性使用的炮灰性質(zhì)的部隊,用來在交戰(zhàn)時擋在前面消耗對方的箭石,是從老百姓中抓來的壯丁人,后來也經(jīng)常使用這種手段。甚至很多都不算是軍隊,連“簽軍”的名義都沒有,所謂岳家軍的赫赫戰(zhàn)功,很多就是靠殺這些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的本民族的“簽軍”和“偽軍”建立起來的。大家應(yīng)該記得,當時“金兵”中有人稱岳飛為“岳爺爺”,這些人就是“金軍”中的漢人“偽軍”、“簽軍”部隊,這是當時漢人的口語。從情理上來說,女真金i人也根本不可能去稱呼異族敵人而且是自己的手下敗將為“爺爺”。
岳飛子孫如此美化其祖先,但是,《滿江紅》竟然沒有收錄入其家集里,連相關(guān)記載也沒有,一直到了明代才突然出現(xiàn)在徐階所編的《岳武穆遺文》,是根據(jù)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收入的,且趙寬碑記中提及的岳飛另一首詩《送紫巖張先生北伐》經(jīng)明人考證也是偽作。此外,詞中“踏破賀蘭山闕”也是一個破綻。賀蘭山入于史書,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賀蘭山入詩,都是實指,賀蘭山在今內(nèi)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時屬西夏,并非金國土地,而金國黃龍府,在今吉林省境內(nèi)。岳飛不可能以在西夏境內(nèi)的“賀蘭山”來比喻攻打金國黃龍府的志愿,這是牛頭不對馬嘴。實際上是,明代北方韃靼族常取道賀蘭山入侵甘、涼一帶,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將王越曾在賀蘭山抗擊韃靼,打了一個勝仗,因此,有學者推測“踏破賀蘭山闕”是王越或者王越手下文人所作歌頌勝利的詩詞。
(礁石薦自《網(wǎng)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