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安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所寫的“空城計”的故事,膾炙人口,幾乎家喻戶曉。但諸葛亮導(dǎo)演的這場“空城計”,只是羅貫中虛構(gòu)的一個傳奇故事。不過,在這之外,歷史上倒曾有過不少“空城計”的真實故事。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這一年秋天,楚國大將子元率領(lǐng)600輛車乘的強大兵力進攻鄭國,一下子就攻破了鄭國都城遠郊的桔秩之門,很快,600車乘又氣勢洶洶地殺進了都城外郭的城門,開到了郭內(nèi)道上的逵市。鄭國只剩內(nèi)城的城門一道防線沒有被突破了。內(nèi)城的城門有一道閘門懸在城門樓上,叫“縣(即懸)門”,只要放下“縣門”,雖然鄭國兵力很少,但總可以抵擋一陣。鄭國卻“縣門不發(fā)”,不把閘門放下來,讓城門大敞著。只要600車乘一沖,鄭國就……也就在這時,楚軍大將卻覺得不對頭:鄭國一定有埋伏。子元下令,火速撤回。鄭國也因此贏得了時間,約定的齊國、宋國的救兵趕來了,一下子反敗為勝,打得楚軍連夜逃跑。這或許是見于史載的最早的“空城計”。
史學(xué)大師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所寫的《魏略》里記載了魏將文聘拒退孫權(quán)的一個“空城計”。事在魏黃初年(公元226年),孫權(quán)親率5萬大軍突襲文聘據(jù)守的石陽(今湖北孝感西南)。文聘據(jù)守石陽已久,孫權(quán)突然來攻,又剛好在連綿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壞,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文聘認為,出城應(yīng)戰(zhàn)固不可能,閉城堅守也難拒敵。他苦思之下,急得奇計,就吩咐城里人都藏起來,讓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也躲在官衙里,不再露面。孫權(quán)見狀果然大惑不解,對部將說:“北方人都說這人是曹氏的心腹忠臣,所以才委以重任,鎮(zhèn)守此城,現(xiàn)在我打來了卻不見一點動靜,這不是有詭計,就是很快有救兵?!庇谑遣桓夜ゴ颍俗吡?。
《資治通鑒·宋紀(jì)》記載: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占據(jù)北方的是北魏拓跋氏王朝,在如今山東省的北部,沿著黃河,便是北魏和宋的邊界,黃河南岸的濟南郡則是邊境的要地。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進攻濟南,濟南太守蕭承之手下只有幾百士兵,因為敵人來得意外,請救兵已來不及。蕭承之忽生一計,便叫打開城門,藏匿士兵,故意裝出一片神秘的氣氛。城中人說:“賊人勢眾,我軍兵少,怎能如此輕敵?”蕭承之說:“如今孤城一座,兵少將寡,勢難抵敵。假如再向敵人示弱,后果不堪設(shè)想。只有使敵人疑我埋伏,不敢進逼,才是上策。”果然魏兵大至,看見城外這般模樣,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
《舊唐書·張守皂》記載:玄宗開元十五年,吐蕃人進攻瓜州,守將王君煥戰(zhàn)死,張守皂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便領(lǐng)著人修復(fù)城墻,沒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打到城下。眾人驚慌失色,張守皂卻很鎮(zhèn)定,說:“敵眾我寡,不能硬拼,必須用計謀對付他們?!庇谑堑巧铣菢?,置酒作樂,大宴將士。吐蕃人見狀,竟不戰(zhàn)自退。張守皂隨即縱兵追擊,把吐蕃打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