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永
對外媒采訪漸次放開的背后,既有現實利益,也有長遠考量;其實對媒體的開放之于中國,不僅利益攸關,而且正當其時
還在一周前,劉美遠仍然擔心,她擔心“中國政府對外國媒體的政策在奧運結束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這是外國駐華記者的普遍心態(tài)。
這種“擔心”在10月17日夜里終于得以緩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以下簡稱“新條例”)于當天夜里11時45分公布,此時距離《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guī)定》(以下簡稱“奧運規(guī)定”)最后廢止的時間只剩下15分鐘。
這15分鐘,在很多人看來,完成了將中國政府對外媒的開放政策從臨時轉為常態(tài)的最后交接。
劉美遠是美國《新聞周刊》北京分社社長,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她表示“這個星期和上個星期沒什么變化”,但之前她對相關政府官員一再向他們表示中國對外媒的政策“不會退回去”仍然不是“太有信心”。
“退回去”意有所指。在奧運《規(guī)定》于2007年1月1日實施之前,一直生效的是1990年頒布的《外國記者和外國長駐新聞機構管理條例》(以下簡稱“1990年條例”)。“1990年條例”第十五條明確規(guī)定“外國記者赴中國開放地區(qū)采訪,應當事先征得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同意;赴中國非開放地區(qū)采訪,應當向(外交部)新聞司提出書面申請,經批準并到公安機關辦理旅行證件。”
在“新條例”中,這一規(guī)定被刪除,相應的內容更改為“外國記者在中國境內采訪,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正是這一更改,換來了外國記者對中國“正在向前走”的評價。
曾經的冒險與擔心
ABC(美國廣播公司)駐京辦事處制片人Romano,對取消申請所帶來的變化感受至深。
Romano上世紀80年代來到北京,1989年進入ABC?!澳菚r候的新聞工作,就是看新華社、《人民日報》或者其他的報紙,自己做新聞比較難,”“難”的最主要表現是“凡事要申請,而申請經常下不來”。
申請的一般程序是:給所在地區(qū)的外辦(一般是省外辦)發(fā)傳真或者打電話,說明要采訪的事由,采訪誰,問哪些問題,要呆幾天,“提各種各樣的要求”。申請發(fā)過去以后,“就是等待”?!坝袝r候等著等著新聞就過去了”。
后來,采訪的環(huán)境發(fā)生分化,一些經濟發(fā)展較快、對外接觸較多的地區(qū),輿論環(huán)境寬松了一些,“有的3天之內就能批下來”。但在一些相對保守的地區(qū),還要等上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或者干脆幾個月沒有答復,“但他們一般不會正面拒絕,只是不予回答”。
服務于北歐某電視臺的中方雇員張婷(化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前,除對一些政府部門以及常與外媒接觸的企業(yè)的采訪外,大多數采訪比如商業(yè)或者文化方面的選題,他們就直接找當事人聯(lián)系了。
這樣做的必要性不僅因“申請難以得到回復”,還有費用和采訪的效率問題。張婷的經驗是,因有外辦人員在場,采訪因而可能變得面面相覷,“信任度會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
“能否得到批復,還要看選題?!盧omano說。ABC在1996年策劃了一個針對布達拉宮的大型專題報道,紐約總部有關負責人親自出面協(xié)調,北京辦事處也左右疏通,由于該專題只涉及文化和歷史內容,最終獲批。當時,單家媒體的進藏采訪申請很難批下來,外媒對西藏的采訪一般以組團的形式進行。
在申請艱難的心理預期下,有些外媒開始嘗試繞過地方外辦,直接與當事人聯(lián)系。Romano說。美國《新聞周刊》北京分社社長劉美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種做法很普遍?!熬褪菚氡M辦法用記者的本能去采訪?!薄堵?lián)合早報》駐北京特派員韓詠紅在接受鳳凰衛(wèi)視采訪時說。
但這樣做冒著很大的風險。一旦被有關部門發(fā)現,不但有可能會因為“非法采訪”被趕出事件發(fā)生地,還有可能遭受更重的處罰。“1990年條例”第十九條規(guī)定:“外國記者和外國常駐新聞機構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的,新聞司可以視情節(jié),予以警告、暫停或者停止其業(yè)務活動、吊銷《外國記者證》或者《外國常駐新聞機構證》?!?/p>
“奧運規(guī)定”實施后,這種因擅自采訪會遭受處罰的擔心變得多余了。Romano的一位英國同事在河南采訪時遭到當地政府阻攔,向外交部交涉,隨后當地官員向這位記者道了歉,說不知道出了新規(guī)定了。“變化還是挺大的?!盧omano說。
最大的變化體現在今年的四川地震中。按照“1990年條例”,即便是效率再高的申請程序,也可能會錯過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一現場。但由于有“奧運規(guī)定”尚方寶劍在手,Romano幾乎在地震剛剛發(fā)生時就隨總理溫家寶到了災區(qū)。
“奧運規(guī)定”最終升格為“新條例”,意味著這樣的高效率有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斷復制。
媒體開放的邏輯
雖然之前有“可能退回去”的憂慮,但在一些學者看來,媒體的開放對于中國,不僅利益攸關,而且正當其時。
其中的利益,在于這種開放對于打破如CNN這樣的傳播寡頭在中國問題上的話語壟斷大有裨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造成這種壟斷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此前過嚴的新聞管理而造成的采訪成本提高,以至于只有一些財大氣粗的傳播寡頭才有實力在中國設立代表處,進而發(fā)出一些偏見十足的聲音。
糾正這種聲音的一個有效方式,喻國明認為,就是吸引更多的外媒尤其是中小媒體進入中國。他說,這一邏輯的核心并不在于小媒體對中國更為友好,“他們未必不具有西方的價值中心論,而在于不同媒體的角度是不同的,這種多元就會在整體上、結構上改變那種少數寡頭對于傳播壟斷的格局,人們看到的中國面相層次會更豐富、更接近中國的實際情況?!?/p>
外交部的一份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12月份,共有來自49個國家的319家新聞機構的606名外國記者在華常駐,基本上都是一些財大氣粗的媒體。“奧運規(guī)定”在2007年1月1日實施以后,為了應對日漸增多的采訪,很多媒體開始考慮在中國設站,臨時來中國采訪的外國記者也明顯增多。由于在中國設站成本很高,在喻國明看來,后一種采訪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
“開放有可能達致客觀”的另一種思路,在于這種開放使得外媒更容易接近各方當事人,從而使得事件的呈現更為全面。劉美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由于此前的封閉政策,外媒在大多數情況下采訪不到新聞事件的全部當事人,雖然他們會采取一些技術手段加以彌補,比如告訴讀者為什么沒有采訪到其他的當事人,但這種由于材料的缺失而造成的缺憾還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一篇報道的公正性。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今日美國》有關中國的報道共有243篇,其中只有26%報道客觀,另有40%屬于平衡報道,與事實出現偏差的報道高達34%。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崔保國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雖然不能排除媒體自身的主觀因素,但如此高比例與事實有出入報道的出現,跟此前過嚴的新聞管理不無關系?!罢數那赖貌坏剑衢T邪道得到的消息就比較流行?!?/p>
在相對寬松的新聞環(huán)境和相對封閉的新聞環(huán)境兩者中,哪一個更容易產生客觀性報道?面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的問題,劉美遠等外媒記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半杯水”?
Romano希望,“新條例”的適用以后能擴大到如張婷一樣在外媒工作的中方雇員。
按照現行的政策,中國公民不能成為外媒駐華機構的記者,只能做翻譯或者助理工作。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劉建超在為“新條例”舉行的記者會上,對這一問題給出的解釋是“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比如國內法律對記者資質等問題尚無界定”。
Romano所在的公司有時會選擇美籍或者英籍華人,“他們對中國的文化比較熟悉,又符合非中國公民的條件”。
“新條例”的實施效果也非常引人關注。劉美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有的地方采訪時,還會碰上有些官員不了解“新條例”的情況,“中國太大了”,或者是雖然了解但心存異議。
張婷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了奧運期間的一次采訪,當事的單位說你得先找外辦,“雖然已有條例,但他們還是覺得‘不保險”。找外辦時,他們又說,你們直接采訪就行了,不需要我們的批準。
有些當事人的推諉,背后可能隱藏著一些有形或者無形的壓力。劉美遠在采訪中的一個體會是,有些地方官員不愿意讓外媒介入,又不便直接干擾,常用的一個手段是對當事人下手,施壓或者拉攏的手段五花八門。有些當事人出于一些現實的考慮,有時候會作出不接受外媒采訪的決定。
曾經因為“三鹿奶粉事件”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石家莊奶農賈素杰,后來也有外媒找上門來。他對此非常緊張,最終拒絕了這家外媒的采訪。他說,這并不是有人向他施壓的結果,這種壓力天然地生長在頭腦里?!拔覀冝r民,不想惹事?!彼f。
Romano對“新條例”打了個比方,他說中國對媒體的開放就像杯子里的水,“現在是一半”。瑞典國家電視臺駐京記者歐風瑞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在首先肯定了“新條例”的出臺是一種“政府的善意”后,接著說:“至于以后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還要等一等,看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