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
這個判斷的出處且按下不表,顯然它與不丹主動棄位、推行議會民主制的老國王辛格的那名句言“好的制度比好的國王更重要”是相關聯(lián)的。
不丹老國王辛格正當威望如日中天之時,決定在不丹推行憲政。2002年他提議修改憲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根據(jù)血統(tǒng)而不是能力選擇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是不明智的,不丹不能擁有一個與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盛行體制不同的政治體制。”對前一點他的一個大臣說得更明白:“國王賢明固然是國民之幸,如果遇到一個壞國王呢?”
說“好的制度比好的國王更重要”,在當今世界上,雖然還沒有成為普遍共識,還有國家理直氣壯堅持世襲君主制,還有人一直崇信“鐵腕人物”治國效率更高,但它畢竟已成了主流觀念,本文不擬論證之。我們來看看“制度”與“國王”(掌權者)的關系。
制度與國王的組合無非四種?!昂弥贫取迸c“好國王”,當然是最理想的。但現(xiàn)代社會所謂的“好制度”必是立憲限制國王權力的制度,所謂“好國王”與專制制度下一言九鼎的國王的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語,不過是國家的形象與威儀罷了;因此,“好制度”與“壞國王”的組合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就之而不畏”,無非讓世人覺得這個國王“望之不似人君”,要求王室換馬而已。
剩下的兩種組合就是“壞制度”與“好國王”,“壞制度”與“壞國王”。現(xiàn)代人所謂的“壞制度”當然是專制制度,卻不僅指奴隸主專制、君主專制,還有寡頭專制、軍閥專制、官僚專制等。壞制度之下而有“好國王”,這就是五千年來中國老百姓夢想的仁君、明主,比如電視劇《雍正王朝》里那個為國為民操勞的好皇帝。中國歷史是不是有,今天的中國需要不需要編導們向我們推銷好皇帝,本文不想浪費篇幅了。
這里只想講最壞的一種組合即“壞制度”與“壞國王”,兩壞之中誰更壞?
本文標題給出的這個判斷,是孟德斯鳩在《羅馬盛衰原因論》一書講的。他寫道:“對國家來說,一個國王的暴政的害處比起不關心公共利益對一個共和國的害處還要小些。”施行暴政的國王當然是“壞國王”;而一個不關心公共利益的共和國,它所實行的制度當然是“壞制度”。不過,這里說的“制度”是廣義的制度,顯非專指君主專制,而包括共和國的權力組織制度和運作機制,舉凡公權力不是執(zhí)政為公,忽視了公共利益而為少數(shù)人所用,就是壞制度。他接著寫道:“一個自由的國家的優(yōu)點是它的收入分配得比較好,但如果分配得較差的時候,則自由的國家的優(yōu)點是它根本沒有寵臣;但是當事情不是如此,不是(只)使國王的朋友和雙親(即寵臣)發(fā)財,而是使參加政府的一切人的朋友和雙親發(fā)財?shù)臅r候,那么一切便都垮臺了”。說簡明點,就是凡是享有公權的人及其親朋都有發(fā)財?shù)闹贫?,就是要垮臺的壞制度。
孟德斯鳩這番話所依據(jù)的西方的經(jīng)驗事實我不清楚,但考諸傳統(tǒng)中國的歷史,不能不承認他概括得有道理。明太祖是最要人守法的,反貪贓枉法嚴厲得很,他并不認為這與自己搞三宮六院以及將他的皇子皇孫分封到全國各地圈地為王有什么矛盾。如果只是朱元璋及其子孫食用民脂民膏,明朝肯定垮不了。問題是,那種國家政治制度必然導致“參加政府的一切人的朋友和雙親”都要借權發(fā)財,這樣的違法亂紀終于導致大明的“國勢如潰瓜,手一觸即爛;民心如實炮,捻一點便燃”。
其實,關于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鄧小平已有論述,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三百三十三頁,做起來不太容易,但記下來并不難。溫家寶同志在今年的“兩會”期間,特別講到要讓人民的錢用在為人民謀福利上,當然不是無的放矢。
(原載2008年4月10日《羊城晚報·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