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鳴
有山東人提議,要把泰山定為國山,因為泰山特別了不得,不僅過去的皇帝封禪到這兒來,孔子也來過;還說,登泰山而小天下,總之是留下了無數的文化遺跡。結果,安徽人不干了,說俗話說得好,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要定國山,怎么也得是我們黃山。不知道過一陣峨眉山、昆侖山甚至喜瑪拉雅山會不會加入爭奪,反正按這個邏輯走下去的話,國內大大小小的名山,估計都會被所在地愛鄉(xiāng)愛山的人們拖進來,為在自己的頭上加一個“國”字而打成一團。
近代以來,我們的“天下”被打破了,中國人從自己天下的中心滑落到了人家世界的邊緣,于是乎“國”和“國家”概念開始凸顯,有好事者還找來西文的詞來對應,討論到底該是nation哪,還是state。另外一些好事者則操心這么西化下去,中國的寶貝要淪喪,急于搶救“國粹”,于是,中國的學問,被叫做“國學”,中醫(yī)被叫做“國醫(yī)”,武術被稱為“國術”。
“國”字號的名單,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在增加。最早冒出來的是國花。國家圍棋隊的選手,自然還叫國手,在國家隊踢足球的叫國腳,央視的主持人,叫做國嘴。某些古董寶貝,被叫做國寶,趁著眼下收藏熱,凡是叫“國寶”什么的電視記錄片,都熱播。后來,國寶又被用在了動物頭上,比如大熊貓,比如金絲猴。某些人也被稱為國寶,比如國學大師,而且這種拿人稱國寶的趨勢大有蔓延之勢,凡是在某個行業(yè)有點名氣,而且有一把年紀的人,一不留神,都會被人很受用地尊為“國寶”。出眾的美女,當然也得跟“國”沾邊,于是中華小姐大賽,一屆一屆賽起來,戴王冠的中華小姐,自然就算是“國女”。
“國山”的爭議,實際上是“國”字隊伍擴軍的自然結果。沿著這個邏輯走下去,估計日后還會有“國城”,西安、開封、北京、南京,甚至杭州、上海都會加入爭奪,最后的結果,大家都是國城,在自己城市的名字后面,添一個括號,里面注明“國城”倆字。還會有“國江(河)”,長江、黃河屬于當然之選,珠江也不會落后。最后可能還會有“國平原”,這個簡單一點,哪個面積大算哪個!
大家干嗎非要跟這個“國”字較勁呢?很長時間我都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發(fā)現某一套書的封面上,注明“國禮”倆字,說是國家領導人將他這套書當成禮物送給外國人了,這才恍然大悟,因為這套書,加了這倆字之后,賣得相當好。
把某某山尊為“國山”,是否有利益的驅動,我們不敢妄言,但只要此事成了功,那么,泰山或者別的什么山的旅游點級別是不是會因此加個星?門票是不是會加價N元?會不會因此而導致游客如潮水般涌來?讓山上的旅游管理部門點鈔票點到手抽筋?但愿,我們只是在瞎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國人從前崇拜皇帝,家里供的牌位,寫著“天地君親師”,后來改了,變成“天地國親師”,從崇拜皇帝變成崇拜國家。一度,單位是國家單位,官員是國家干部,工人是國家工人,連個早點鋪子,也得是國營的才讓人放心。改革開放后很長時間了,每次出差出車站,旅店拉客的,都“國營旅社,國營旅社”地叫。
有頭腦的人,都是心理大師,能看透別人的心思,尤其能看透大眾的心思,只要大眾對“國”字的迷信還在,這些聰明人就會變著法地跟“國”字糾纏下去。
【原載2007年第10期《晚報文萃》本刊有刪節(jié)】
插圖 / 夏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