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 巖
“3月5日是什么日子?”“植樹節(jié)?”、“消費者權益日?”5日,記者在廣州大學城隨機采訪了五十名大學生,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兩人答得出3月5日是全國第四十五個“學雷鋒紀念日”。二十五名女生中有十六人表示對這個活動不感興趣,華師大一位女生表示,這只是小學生才做的事情。(2008年3月6日《南方都市報》)
這則消息,讓我這個從小在“學習雷鋒好榜樣”歌聲中長大的成年人感到汗顏!因為我當天的日歷上只標注了“驚蟄”,而無更多的旁注。所以,沒有聯(lián)想到雷鋒。5日下午,去學校收發(fā)室取郵件,在門口聽一個男生在考一個女生“今天是什么日子?”最終,被問者和旁聽者都給難住了,最后那個小伙子說是毛澤東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號召紀念日。頓時,我這個路人也跟著受了教育??磥?,我們沒有過多的理由來一味指責多數(shù)在校大學生記不得3月5日究竟是個什么日子,因為中年人的記性,也不敢恭維。
雷鋒何以被淡忘?回答這個問題,要看看今天的人們對雷鋒的認識。有人說“雷鋒是個愛做好事、助人為樂的一個好神仙”。這個說法,雖明顯受了“孫悟空是個好員工”、“豬八戒是個好男人”之類暢銷書的影響,但是,“神仙”之說,卻耐人尋味。
神仙的寓意是不食人間煙火。雷鋒如果成了“神仙”,他可否食人間煙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當代語境里的雷鋒,會不會被人看作是作秀或有私心?如果不是“神仙”,那么,學雷鋒會不會被當作傻帽遭人譏笑?這確實是個需要進行哲學思考的命題。神仙是超然的,不適合在凡間居?。焕卒h是另類的,個別的,不然他也不會成為被號召學習的楷模。雷鋒另類到超然的地步,變成人造的神仙,則是雷鋒教育失敗的例證,而不是相反。
我很欣賞一種頗具哲理的分析:學習雷鋒,就是忘記雷鋒。雷鋒被當作榜樣,當作一個時代的符號,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像雷鋒這樣樂于奉獻、樂于助人的人太少了。所以,我們才有學雷鋒的必要。然而,學雷鋒不是上街擺攤免費服務,而是繼承雷鋒的精神,把這種精神溶化到我們的血液里,成為一種真正的傳統(tǒng),一種風尚和習俗。從這個更高的意義上說,雷鋒被人忘記的時候,也許就是雷鋒復活之日,因為雷鋒已經變成了你我他。這種境界,在我們這里,迄今還沒出現(xiàn),這是時代的悲哀。前年夏天,一位多倫多大學的學者到筆者供職的學校講學,晚間喝酒聊天,他講起他家所在的社區(qū),那里的居民不管認識與否,一旦你有了困難,人們會自覺出來幫你;車子在高速公路上拋錨,不認識的司機會主動下來幫你修車。如果說這是一種無雷鋒的神仙境界的話,相比之下,我們這里雖然道德改良的名詞造了許多,可惜,這些教化沒有溶入到我們的骨髓里,而是漂浮在半空,供人景仰,供人學習。這樣的“神仙”,是一種符號,而不是一種靈魂和精神。如此差距,值得我們一起反思。
我的觀點是,雷鋒作為特定時期的符號,未嘗不可。但是,這種符號本身的時代局限性(將一種精神固定在某個人名下),我們必須有所認識。時至今日,雷鋒精神何去何從?不是在3月5日這天許多單位一窩蜂似的上街義務當臨時雷鋒,晚上收攤由單位犒勞臨時雷鋒們,補貼臨時雷鋒們,而是忘記雷鋒,讓每個人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施以人道主義精神,自覺地伸出援助之手。
【選自《半島網》】
●作者自薦
題圖 / 只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