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普權(quán)
他每次在臺上表演相聲,都先給觀眾鞠一躬,然后,抖出一兩個包袱。讓觀眾大笑:同時,他自己也咧開憨厚的大嘴,笑得滿臉皺紋。他就是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楊少華。
楊少華過去在屏幕上很少露面,而現(xiàn)在卻頻頻登臺,有時還和兒子一起表演。父子倆的精彩表演不時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第一屆CCTV相聲大賽,楊少華獲特殊貢獻獎,兒子獲金獎:第二屆CCTV相聲大賽,父子同獲特別榮譽獎,作品獲最佳作品獎。雖然老了,楊少華的表演卻越來越火。
不久前,楊少華父子在電視劇《楊光的快樂生活》里參加演出。兒子說,該劇借了電視劇的殼,是一場相聲秀;75歲的楊少華則笑了,說,我本來不喜歡拍電視,但兒子說相聲要包裝,才會產(chǎn)生更多的笑聲,所以我就演了。
我問楊老,作為藝術(shù)家,為什么還參加相聲比賽?他說,我只是一個普通演員,雖然年齡大了,但我始終放不下這門藝術(shù)。比賽中,我不會和年輕人爭名次,只要參與了,在臺上把觀眾逗樂了,我心里就感到快樂。另外,藝術(shù)實踐告訴我:金獎銀獎不如觀眾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
生活中的楊少華不僅笑口常開,而且對許多事物都保持著童心。他說,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對什么都感到新鮮,喜歡探尋未知的事物:而中老年人則循規(guī)蹈矩,覺得什么都看透了,這種想法不利于接受新知識。因此,人要活得開心和有價值,就要保持一顆童心。
愛心常駐的楊少華說,在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guān)系也日益“物化”,紛紛感嘆“今不如昔”;尤其是上了年紀(jì)的人愛回味當(dāng)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處處有雷鋒的年代。其實,若您有一顆愛心,常幫助人,多理解別人,也能享受到“助人為樂”的愉悅。
楊少華說,老,是必經(jīng)之路,誰也逃脫不了。老年人愛懷舊、愛比較。比方說,年輕時盼望自己老成,而今老了,又嫌老得太快;年輕時手頭緊、需要的是錢,而今老了,則認為健康更重要:年輕時,對時光不珍惜,而今老了,才痛惜虛度年華:年輕時有個好胃口,但吃不到好東西,而今老了,什么好吃的都有,卻又怕吃出高血脂、糖尿?。耗贻p時,心里充滿著幻想,而今老了,則留下許多遺憾。說到這,楊少華把話頭一轉(zhuǎn),笑著說,從坎坷中走過來的人,在追憶歲月時,也對人生有深刻的感悟。有人說老年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認為此話有道理。要想活得健康和長壽。我認為就要笑口常開。
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