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閃雷鳴使人心驚肉跳,有時還會嚴重威脅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古代科學水平低下,人們不理解雷電現(xiàn)象,十分敬畏它,比如在我國雷公電母迷信思想就很盛行,西方國家則多數(shù)人認為閃電是“上帝之火”,還有少數(shù)人認為是“毒氣爆炸”.
直到1752年6月的一個雷雨天,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做了著名的“費城實驗”,才揭開雷電之謎.他在用綢子做的大風箏上,安裝一根尖細的鐵絲,用麻繩與這鐵絲連接起來,麻繩的末端拴了一把銅鑰匙,鑰匙塞在萊頓瓶中.他將風箏放上天空,一陣雷電,麻繩上松散的毛毛向四周豎立起來,靠近鑰匙的手和鑰匙之間產(chǎn)生了火花.說明雷雨云層中的電荷順著被打濕的麻繩傳導下來,收集在萊頓瓶中.他用萊頓瓶中收集的電荷做實驗后總結(jié)到:“由此得來的電火可以使酒精燃燒,并可用來進行別的有關(guān)電的實驗,而這些實驗平常是靠摩擦小球或小管來做的.這樣就完全證明這種電的性質(zhì)和天空中的閃電是同樣的.”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揭開了雷電的千古之謎,原來雷雨云中所帶的電與摩擦帶電是一樣的,閃電就是雷雨云的放電現(xiàn)象.
通常一次閃電可以傳遞100 C或更多電荷,但閃電持續(xù)時間只有幾毫秒,所以閃電中電流可達到105 A.這些雷電從何而來?原來雷雨云中的電荷,主要是云中水滴#65380;冰晶和雪子在重力和強烈上升氣流共同作用下,不斷發(fā)生碰撞摩擦而產(chǎn)生的.當冰晶和雪子相碰時,短暫的摩擦作用使雪子表面局部溫度上升且比冰晶高,結(jié)果使雪子表面帶上負電,冰晶帶上正電.這就是所謂的溫差效應.當冰晶與雪子分開時,正負電荷也分開了.當水滴在雪子表面凍結(jié)時,水滴里外溫度也不一致,水滴外層溫度低,先凍結(jié)呈正電性,里面溫度高呈負電性.一旦內(nèi)部水凍結(jié)時,體積迅速膨脹,外層冰殼破裂,冰屑帶著正電荷飛散出去,留下的凍水滴上仍帶著負電荷.這樣正負電荷分離后,冰屑較輕,被上升氣流帶到云層頂部,所以雷雨云一般上面帶正電荷.強烈上升氣流也會將云中大水滴沖破,形成許多帶負電的小水珠和帶正電的較大水珠.帶正電的大水珠下沉,直至被上升氣流支持在云層底部的局部區(qū)域.這樣一來,帶負電的小水珠和雪子逐步擴散到雷雨云下部廣大區(qū)域,使云層下部大部分區(qū)域帶負電,上部區(qū)域帶正電.
通常一次閃電的電流強度約2×104 A,電壓約109 V,放電時間約0.001 s,可以求出,一次雷電的電功率為2×1013 kW,電流所做的功約為5.6×103 kW#8226;h,能量是如此巨大!所以雷電的破壞力是驚人的.從雷雨云電荷的形成過程分析中,我們看到是強烈上升氣流起主要作用.而大氣層對流的根本原因,還是太陽光照射使大氣層各處形成溫差造成的.因此,雷雨云層積累大量電荷,形成巨大能量,歸根到底還是太陽能的一種轉(zhuǎn)化形式,這是我們必須認清的.
責任編輯蔡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