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閔子騫,得讓時光閃回到2500多年前。
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末年魯國人(注:詳址為今費縣汪溝鎮(zhèn)閔家寨村人),生于公元前536年,比孔老夫子小15歲,15歲那年,閔子騫成為孔子門徒,在七十二賢中,僅次于顏回,排名第二,閩子騫雖然不是濟南人,但他晚年卻一直游學于濟南一帶,且病卒于長清,歸葬于華山腳下,今日百花公園內仍有閔子騫衣冠冢一座,毗鄰閔子騫墓的南北通衢也被稱之為“閔子騫路”。一代先賢閔子騫,留給濟南的除了他的墓園和以他命名的道路外,更多的則是濟南人世代口耳相傳有關他的孝行佳話。
公元前521年,剛過而立之年的孔子正式收閔子騫為學生。孔老先生拍著閔子騫的肩膀,連連稱贊:“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先進》)在孔子眾多學生中,有孝德的人不少,如曾子提倡“慎終追遠”,子夏堅守“事父母能竭其力”,而有子更進一步提出了只有講究孝悌才可保持社會和諧的理念,但為什么孔子獨獨稱贊了“孝哉閔子騫”呢?先來看一段記載:
“閔子騫事后母,絮騫衣以蘆花。御車,寒,失朝。父怒,笞之。后撫背知衣單。父乃去其妻,騫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太平御覽》卷三十四)
如果這段文字不是杜撰之談,那么它透露的信息就是:閔子騫年幼喪母,其父又娶一妻,并生二子,在家中,閔子騫受到后母虐待,還要參加御車等項勞動,可見閔子騫并非出身于貴族世家,而是出身于勞苦人家,繼母在冬天里用蘆花套棉衣給他穿,蘆花不御寒風,子騫終日凍得打顫,有一次駕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翻車,駕車的閔子騫被父親喝斥鞭打,結果衣破露出蘆花,其父省悟,回家欲寫書休妻,閔子騫不但不怨恨繼母,反而長跪父親面前哀求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备鶕?jù)閔子騫的孝行,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把他排在第三位,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先賢人物,至于廣泛流傳的“鞭打蘆花”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閔子騫長至壯年,其父病卒,“臣有大喪,君三年不呼其門。閔子雖要絰服事(披麻戴孝,家有喪事),以赴公難,退而致位,以究私恩。”(《后漢書·郭陳列傳》,另見《公羊傳》)這段史料是說,閔子騫不僅講求孝德,一旦國家有難,盡管他正為父親守喪三年之時,也即刻穿上軍裝上了戰(zhàn)場,退役后,又回家繼續(xù)為父親守喪。
閔子騫崇尚節(jié)儉,有一次魯國要擴建新庫房,征尋他的意見時,他批評說:“原來的庫房就很好,為什么再勞民傷財去改造?”孔子聽了這話,贊揚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就是說,閔子騫這人平時不大講話,講出話來就說得很中肯。據(jù)《論語·雍也》記載:由于閔子騫名聲日高,季桓子想聘請他當費邑宰,管理費地,閔子騫卻推謝說:“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笨鬃拥弥耸潞?,稱贊他是個“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的人,追求淡泊,可謂是閔子騫一生的信念。
《韓詩外傳》卷二記述了閔子騫的另一則軼聞,說齊國宰相孟嘗君曾請學于閔子騫,并派車去接他,閔子騫對來人說:他要真心想學,就應該親自登門,怎么能叫別人來叫我呢?后來,孟嘗君果然親自登門求教,不過,這則記載是有問題的,孟嘗君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是不可能“親自”向兩個世紀以前的閔子騫去請教的。但這則故事也說明了閔子騫不畏權貴的淡泊性情以及后人對他的崇仰之情。
閔子騫卒子何時,史無記載,北宋時,在濟南華山腳下發(fā)現(xiàn)了閔子騫衣冠冢,據(jù)明崇禎《歷城縣志》記載:“在華山前,黃郡守浚河,掘出閔子石棺,盛其首,移至高原,今華山下,石槨尚存?!睗袭?shù)匕傩找灿邢鄠?;北宋年間治理黃河時,人們在華山腳下挖到閔子騫石棺,為了石棺不至于被水湮沒,人們便欲將閔子騫墓前往濟南城南高阜之處,當人們抬著石棺路過城東五里之處時,繩子斷了,按照當時習俗,棺材落到哪兒,就要埋在哪兒,于是就有了現(xiàn)在的閔子騫墓,據(jù)蘇轍《閔子祠記》記載:在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以前,“歷城之東五里,有丘焉,曰閔子之墓。”只是當時“墳而不廟,秩祀不至”而已,熙寧七年,河南濮陽人李肅之來到濟南當“父母官”,遂于第二年在墓前修建了閔子祠,才使得閔子騫墓“百年之廢,一日而舉”。
閔子騫的卓著孝行,受到了后世人們的普遍贊揚,清初著名詩人田雯曾親往濟南城東拜謁閔子騫墓,并寫有《拜閔子墓》一詩,詩云:“菰蘆花未吐,菱荷葉已香,日夕下山椒,歸鴉亂回翔,石桴在溪側,無風響白楊”?!独m(xù)修歷城縣志》收有清代詩人吟詠閔子騫墓的詩有十數(shù)首之多,應當說,閔子騫墓作為濟南優(yōu)秀的名士文化遺產(chǎn),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古墓叢祠垂姓名,孝哉閔子死猶生,行人嘆息華陽路,蘆荻花飛見性情?!?陳永修《鮑西樓詩草·過閔子墓》)閔子騫的孝行孝德,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如何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和發(fā)揮閔子騫墓園這一人文景觀的文化功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