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茬麥,是指從播種至越冬期間0℃以上積溫少于450℃的小麥,由于冬前積溫不足,容易造成生育前期苗小、苗弱、根系發(fā)育差,最終導致后期成穗少、產量低。但近年來的生產實踐表明,晚茬麥若采取獨稈栽培技術,仍然可以獲得每667平方米(1畝)400公斤以上的產量。
一、適期播種
晚茬獨稈麥在日平均氣溫12~16℃時播種都可以獲得較高的產量,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種。試驗表明,獨稈栽培法對播種期的適應性較大,只要能保證足夠的基本苗,播種較晚甚至“土里捂”(當年不出苗)也能獲得較好的收成。
二、增加密度
獨稈栽培小麥要根據(jù)小麥品種的穗型大小,基本苗數(shù)量相當于或略低于常規(guī)栽培的合理穗數(shù),大穗型品種基本苗數(shù)量可少些。獨稈栽培的密度較大,前期容易出現(xiàn)株間過于擁擠的現(xiàn)象,后期因小麥株型較緊湊,容易出現(xiàn)行間漏光現(xiàn)象。為協(xié)調前后矛盾,應盡量縮小行距,一般行距以10~15厘米為宜。播種前應精選種子,并做好發(fā)芽試驗,準確計算播種量,這是保證苗齊、苗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科學施肥
晚茬麥獨稈栽培,要求基肥增施有機肥,重施磷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優(yōu)質有機肥3000公斤以上,磷肥50~75公斤。氮肥施用要因地制宜,一般中產田要求全生育期每667平方米施標準氮肥60公斤左右,高產田要求全生育期每667平方米施標準氮肥70公斤左右。土壤含氮量高的地塊,可不施氮肥作基肥;含氮量一般的地塊,可施總氮量30%的氮肥作底肥。次年進行蹲苗,拔節(jié)至挑旗期再進行分類追肥,一般土壤肥力高、苗情好的,可到旗葉露尖時追肥;肥力較差的地塊,可在拔節(jié)期進行追肥。
四、控制澆水
控制澆水時間和澆水次數(shù)是獨稈栽培成敗的關鍵。獨稈麥因播種時間晚,冬前生長量小,對土壤水分消耗少,所以在足墑播種的條件下,一般不澆冬水和返青水。是否澆起身水要依土壤墑情而定,只要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一般不澆起身水。春后第一水,可在拔節(jié)至旗葉露尖時結合追肥進行,在開花至灌漿期再澆第二水。一般全生育期澆2~3水即可,干旱年份可酌情增加澆水次數(shù)。(山東 賈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