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引導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初春,在陽光明媚的小區(qū)游戲場上,聚集了幾個四五歲的孩子在跳繩,孩子們的家長則在不遠處曬著太陽,聊著家常。
這時,4歲的蕓蕓跑過來找媽媽,她帶著告狀的口氣說:“媽媽,小麗不讓我玩跳繩?!笔|蕓的媽媽聽后,慈祥地說:“孩子,沒關系的,你去和小麗好好商量一下好嗎?”蕓蕓聽了媽媽的話,轉(zhuǎn)身一邊跑一邊高聲喊道:“小麗,我媽媽說讓我玩一會兒!”很明顯,蕓蕓沒有按照媽媽的意思去做。不一會兒,她就紅著眼睛、噘著小嘴又來找媽媽了,委屈地說:“小麗還是不讓我玩跳繩?!闭f著,蕓蕓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媽媽一邊幫蕓蕓擦眼淚,一邊耐心地說:“孩子,剛才你是用商量的口氣和小麗說的嗎?我看不是。如果我是小麗,聽了你的話我心里也會不愉快,怎么可能同意和你玩兒呢?你說對嗎?”蕓蕓點點頭。媽媽又繼續(xù)說道:“蕓蕓,你這次試著用商量的口氣再和小麗去說說,好嗎?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和小麗協(xié)商好的,對嗎?”這次,蕓蕓來到小麗身旁,一聲不吭地看著她們玩兒。不一會兒,當小麗停下來休息時,蕓蕓用很平和、很友好的口氣對小麗說:“我能玩一下嗎?就一下,好嗎?”小麗看了看蕓蕓,遞過跳繩,說:“你可以玩一分鐘。”蕓蕓高興地接過跳繩說:“我玩一分鐘,然后就給你玩?!毙←慄c點頭,說:“可以,我們輪著玩兒?!边@樣,兩個孩子在友好的氣氛中一同快樂地玩耍起來。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協(xié)調(diào)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從而順利融入社會呢?上面這個故事就是很好的實例。
要有意識去鍛煉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
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兒童,尤其是城市中的兒童一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出生到進入幼兒園之前,幾乎都局限在與家人之間的橫向交往之中。但當孩子們進入幼兒園之后,他們就會面臨新的挑戰(zhàn),除了與家人之間的橫向交往外,還要開始與社會上其他同齡人之間的縱向交往。人是具有社會性的,每一個正常人最終都要融入社會。在孩子正式走入社會之前,家長要有意識地去鍛煉、培養(yǎng)孩子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生存技能,而如何與人交往、如何融入社會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家長遇到類似蕓蕓的事情后,往往采取的不是蕓蕓媽媽的做法。孩子家長一般有四種反應:一是家長拉著孩子的手,帶著孩子去交涉,以達成兩個孩子在一起好好玩兒的結(jié)果;二是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寶寶,算了,我們找個玩具,媽媽和你玩兒吧;三是家長漫不經(jīng)心地對孩子說,去,自己解決,小孩之間的事別來煩大人;四是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批評別人的孩子,“命令”別人的孩子“好好”地跟自己的孩子玩兒。
家長不同行為的利弊分析
1.家長替代型。在家長拉著自己的孩子去與其他孩子“交涉”時,無意中剝奪了孩子鍛煉交往能力的機會。這會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依賴心理,嚴重的會讓孩子因缺少人際交往的鍛煉而成為難以融入社會的人。
2.注意力轉(zhuǎn)移型。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處受委屈,但自己又不愿意去“招惹”孩子之間的“是非”,于是就用其他的玩具或游戲來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這種方式要比“家長替代型”好一些,因為這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啟發(fā)孩子,讓他們知道,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但最終的結(jié)果,仍是使孩子錯過了鍛煉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不敢直面挑戰(zhàn),一味逃避矛盾的懦弱性格。
3.忽略型。這類家長認為,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不過是“小孩子的游戲”,應該任其自生自滅,家長根本不必去過問。比起前兩種家長而言,“忽略型”似乎更有利于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正常發(fā)展。但在有些時候,家長還是有必要給孩子一些適當?shù)囊龑Ш凸膭?,這樣會使孩子更好地養(yǎng)成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將來以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去融入社會。
4.霸道相助型。家長用自己的強勢和沖動去替代孩子的思考,這種“霸道相助”的做法,不但剝奪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獨立思維、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而且還會使孩子滋長“仗勢欺人”的心理。長此下去,被損壞的不僅是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還有孩子的道德根基,形成了他們不能承擔責任的致命壞習慣。
孩子在成長中,由唯一的家庭橫向關系逐漸發(fā)展為近鄰關系、游戲團體關系、同學關系、伙伴關系、上下級關系、前輩晚輩關系、同事關系等縱向關系,其融入社會的能力強弱,將決定他們在社會上的成敗。無論是成人社會還是孩子們的世界,其游戲法則基本一致,用友好的談判、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問題才是上上策。(廣東王木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