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產期是指奶牛產犢前后的各15天之內的一段時間。由于奶牛這一個月的特殊生理狀況,使這一時期成了奶牛飼養(yǎng)管理最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階段。因此,加強該階段的飼養(yǎng)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奶牛的發(fā)病率和死淘率,提高奶牛的生產性能和繁殖性能,顯著地增加奶牛養(yǎng)殖場(戶)的經濟效益。
1.合理配制日糧,減少營養(yǎng)代謝病的發(fā)生。增加粗飼料進食量是圍產期降低真胃移位、瘤胃酸中毒和前胃遲緩等發(fā)病率的有效手段。選擇適口性好的粗飼料如優(yōu)質長干草等,采用少量勤添的飼喂方法全天給飼,夜間的補飼能夠明顯地增加母牛的粗飼料進食量,而這一點又往往易被養(yǎng)牛場(戶)所忽視。每次飼喂后飼槽中應有10%以上的粗飼料剩余,這樣有利于奶牛達到最大粗飼料進食量。另外溫度適宜(冬天溫水,夏天涼水)的充足飲水能夠有效地增加奶牛采食量,保證奶牛在此時期隨時都能喝到新鮮清潔的飲水,是這一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在不出現(xiàn)乳房水腫的情況下,適當增加食鹽給量,能夠增加奶牛的水料進食量。有資料表明,飼料中添加糖、鉻、酵母培養(yǎng)物,能增加奶牛干物質進食量。
產前一周將日糧鈣水平由占日糧干物質的0.6%降為0.2%,產后立即將其恢復為0.6%,有利于降低奶牛產后癱瘓病的發(fā)生。產后初乳不能較早擠干,也是預防母牛產后癱瘓的一項重要內容。飼喂維生素A或胡蘿卜可以有效地降低產后胎衣滯留的發(fā)病率。乳房水腫嚴重的母牛應降低或者撤銷其日糧中的食鹽,直到水腫消失。產犢后馬上給母牛飲鹽鈣水或紅糖麩皮水,有利于母牛的體力恢復和胎衣的排出。在日糧配制上要注意提高飼料濃度,如添加過瘤胃蛋白和脂肪。這樣可以減緩母牛大量動用體脂,從而降低酮病的發(fā)病率。
2.用引導法飼喂,減緩營養(yǎng)負平衡。引導法是美國較為流行的奶牛飼喂方法,尤其適用于高產奶牛。該法能夠在母牛最需要營養(yǎng)時刻為其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減緩營養(yǎng)負平衡,從而引導母牛較早地達到產奶高峰并使其得以較長時期地維持。引導飼養(yǎng)法能夠有效地減少母牛酮病的發(fā)生,而且還會使奶牛在泌乳后期能夠較快地恢復體況,這要比干奶期時恢復體況經濟有效(泌乳后期比干奶期用于形成體組織的飼料轉化效率高得多)。該飼養(yǎng)方法的具體做法是:母牛從進入圍產期開始,就以某一基數(shù)如0.5公斤精料開始,每天或每兩天增加0.5公斤精料,在產犢時增加到母牛體重的1%~1.5%(根據(jù)產奶量的需要),最好能夠根據(jù)奶牛的糞便及表現(xiàn)做相應調整。產后繼續(xù)按照每天增加0.5公斤(也可以自行設定日增量)精料,直到母牛達到最高產奶量或最大的飼料采食量為止,奶牛通常在產后3~6周達到產奶高峰。在母牛產后泌乳至少兩周以后,實行產奶記錄的測定計劃,并根據(jù)其產奶量調整精料給量。在以后的泌乳期間按照每月測定的產奶結果(產奶量和乳脂率)調整精料量,并保持按每月增加0.5公斤精料量,直到母牛所增產的牛奶價值不再補償所增加的精料價格為止。應用引導飼養(yǎng)法需要注意不能把奶牛(尤其是初產牛)喂得過肥,要適量控制膘情,以免造成難產。需要強調的是,應用引導飼養(yǎng)法的奶牛要有足夠的優(yōu)良粗飼料如優(yōu)質干草供其自由采食。
3.做好接產工作,減少產科疾病的發(fā)生。從預產期的前三周開始,仔細觀察母牛,當觀察到一頭奶牛即將產犢時,應立即做好接產準備:準備一桶干凈的熱水、碘酊、肥皂及經過消毒處理的產科繩等用具。用肥皂(最好是抗菌肥皂)仔細清洗奶牛陰戶,安排人員握住牛尾或將其系在一側后腿上。然后認真清洗助產者手臂,洗凈后涂以肥皂(起潤滑奶牛產道作用),輕輕進行檢查,以確保奶牛兩前肢及頭在最前面并判斷奶牛是不是正常產犢。如果每隔15分鐘奶牛產犢過程都有進展,則讓其自然分娩,否則應該助產。助產時,要選擇有助產經驗的人進行操作,要隨著母牛的努責動作進行,要注意保護母牛的陰門,避免其撕裂。胎勢胎位不正的要及時給予糾正。倒生的奶牛始終應該助產,如果任其自然分娩,則幾乎必死無疑。另外,一般初產牛需要助產。犢牛產出后,要給分娩母牛麩皮溫水(另加少量食鹽或白糖)或鹽鈣水,以補充其體液,恢復其體力,促進其采食和排出胎衣。
4.增加奶牛舒適程度,減緩應激。舒適感對圍產期的奶牛特別重要。該時期的環(huán)境應激會導致奶牛的采食量降低,使其患病的可能性增加。分娩臨近時奶牛會感到不安,而且分娩是否順利將影響奶牛分娩后較長時間的舒適狀況。奶牛飼養(yǎng)管理者冬季要加強防寒,夏季做好驅暑工作。要保證奶牛處于清潔舒適環(huán)境中,保持其蹄況良好,盡可能使其順利分娩。進入產房后,奶牛日糧應與以前基本保持一致,不能突然更換飼料。初產奶牛最好單獨飼喂,以免同群奶牛影響其采食和休息。
5.加強衛(wèi)生管理,有效預防疾病。良好的衛(wèi)生條件可以有效地降低奶牛子宮內膜炎和乳腺炎的發(fā)病率。奶牛的飼料管理人員要對奶牛的產房經常進行徹底消毒。在產前,要對奶牛的后軀和尾部進行刷洗消毒,在牛床上墊有充足干燥的墊草。在牛有分娩征兆時做好一切接產準備,尤其是對牛的外陰部和術者的手臂進行刷洗消毒。產犢之后,要注意觀察胎衣和惡露的排出情況,并給予認真記錄,如發(fā)現(xiàn)有胎衣滯留或惡露不止的情況時,要馬上請獸醫(yī)給予處理。在產后的5~9天對母牛進行子宮灌注抗菌素藥物,可以有效地促進奶牛的子宮恢復。牛舍的糞便要及時清理。在擠乳前后要用固定的毛巾(最好是每頭牛一條)和清水對乳房進行仔細的擦洗。最好能在擠奶前后進行兩次乳頭藥浴,這對降低奶牛乳腺炎的發(fā)病率十分有效。要絕對禁忌把頭兩把奶棄到牛床上。(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 王德香 王洪寶 郵編:161005 上海光明荷斯坦牧業(yè)富裕分公司 王德淑 郵編:16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