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與癥狀
枯萎病在棉花苗期就可發(fā)病,并引起大量死苗,在中、后期發(fā)病的棉株大多生長緩慢,重病株逐漸枯死,輕病株蕾鈴脫落嚴重,成鈴少,鈴小,衣分低,衣指和子指下降,纖維變短,強度變差,棉花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均受到嚴重影響。
在苗期至現(xiàn)蕾期階段發(fā)病的癥狀常見有以下5種類型:
1.黃色網(wǎng)紋型:病株子葉或真葉的葉脈褪綠變黃,葉肉仍保持綠色,葉脈變色多先由葉緣和頂部開始向里擴展,葉片局部或大部分呈黃色網(wǎng)紋型,葉片萎蔫甚至干枯脫落,棉苗死亡。
2.黃化型:病株的子葉或真葉多從葉片邊緣開始,包括葉脈和葉肉同時變色,局部或大部分變黃,最后葉片干枯脫落。
3.紫紅型:病株的子葉或真葉局部或大部分變?yōu)樽霞t色,后期葉片萎蔫甚至干枯脫落。
4.青枯型:病株子葉或真葉突然失水,葉色稍變深綠,葉片變軟下垂,葉柄彎曲,嚴重時全株青枯死亡。
5.皺縮型:病株5~7片真葉期頂部葉片變厚,皺縮畸形,葉色變深,棉株節(jié)間縮短,株矮但不死亡。
棉花成株期發(fā)病除以上癥狀外,常見的癥狀是株型矮縮、節(jié)間縮短、葉色深綠、葉片皺縮、葉緣向下卷。在同一棉株上,可出現(xiàn)半邊發(fā)病半邊正常的現(xiàn)象,俗稱“半邊枯”。在暴雨后突然轉(zhuǎn)晴的情況下還可能出現(xiàn)急性萎蔫,即全株葉片突然失水,迅速萎垂,葉、蕾、花、鈴脫落嚴重,病株成為光稈甚至枯死。
棉花枯萎病的典型癥狀是,剖開病株的根、莖、枝條和葉柄可見深褐色病變。
二、防治
在防治上,除了推廣種植抗病品種是最有效的方法之外,目前還沒有其他更好的防治方法,一些防治方法只能起到減輕和緩解病情的作用,現(xiàn)介紹如下:
1.水旱輪作:即水稻、棉花輪作。輪作1年防效85.2%,2年防效98.9%,3年防效99.2%,輪作4~5年田間防效可達100%。
2.種植薄荷:將棉花枯萎病重病田改種1年薄荷,之后連續(xù)9年種植棉花,枯萎病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3.油菜壓青:將初花期的油菜壓青,然后種植棉花,可降低棉枯萎病發(fā)病率。
4.地膜覆蓋:夏季灌水后蓋膜,防病效果87.2%~98.2%,產(chǎn)量可提高1倍以上。春季播種時蓋膜,發(fā)病率降低35%。
5.施氨水:施用液氨的防效可達64.2%~80%。
6.施用豆餅粉:667平方米(1畝)用豆餅粉25公斤溝施,可使發(fā)病率降低50%左右。
7.用402悶種:將棉籽倒入缸中,然后加熱水,調(diào)溫至65℃,再將402藥液倒入,即50公斤水中加入70%的402乳油50毫升,藥液量為棉籽量的3倍,在浸悶過程中攪拌2~3次,使上下溫度一致,保持在50~60℃之間,半小時后取出,可隨處理隨播種,也可晾干備用,殺菌效果100%。
8.氯化苦原液施用:以病株為中心標(biāo)定1平方米范圍,打25個孔,每孔用土壤注射器注射施藥125毫升,施藥后地膜封悶,效果100%。
9.噴施縮節(jié)胺:7月初每公頃噴施15克縮節(jié)胺,10~20天后病指減退率為47.82%~62.71%。
10.噴施2%寧南霉素:用2%寧南霉素100毫升兌水250毫升拌種,棉花生育期用2%寧南霉素1500毫升噴霧5次,時間分別為5月上旬、6月上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藥后7天防效33.3%,藥后10天防效39.7%。
11.噴施3%根正液:用3%根正水劑800~1000倍液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噴施,間隔7天,連續(xù)噴2~3次,防效可達61%~70.7%。(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植保部 張興華 郵編:33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