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是社會的“皮膚”,它對社會風險的感應往往是最直接、敏感的。在如今的網(wǎng)絡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傳播和網(wǎng)絡傳播、手機傳播多頭并進,形成了三維一體的傳播“立交橋”。在這種傳播語境下,信息主體就擁有了更多的信息選擇,這就更增加了風險傳播的變數(shù)。風險社會與新媒體的雙重因素加劇了輿論的震蕩,大大增加了輿論控制的難度。風險本身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往往是被輿論風險放大或者扭曲的風險。
媒體在風險應對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隨著媒介介入社會越來越深入,媒介化社會中的風險處理對于媒體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媒體在風險應對過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形成公共輿論,為社會提供合法性
大眾媒體是一個重要的民意管道,它把民意從各個方向匯聚起來,形成公共輿論。這在民主社會中,尤其重要。特別是在風險社會中,各種不可預測、甚至不可控制的風險都有可能出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利用媒體引導輿論,鞏固權力和既存秩序的合法性,成為當今社會中公共權力人員的必修科目。
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風險預警
媒體是社會雷達,它對人類社會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巡邏、監(jiān)測。當發(fā)現(xiàn)風險的時候,它及時、準確地發(fā)出預警。媒體的努力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在時間上突破,力爭縮短發(fā)現(xiàn)風險與告知風險之間的時間差,盡可能減少損失,為控制風險爭取主動權。二是在空間上突破。擴大媒體的監(jiān)測范圍,首先需要在技術上的努力。比如,加快媒體技術升級,使媒體有技術能力獲得及時、準確的信息,提高監(jiān)測和預警質量。其次需要在制度上進行努力。比如媒體組織的編輯制度、媒體分支機構的安排和分布等等,對于提高媒體信息采集、生產(chǎn)與傳播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供公共討論平臺
在民主社會中,大眾媒體為個人參與公共討論提供了比較寬廣的舞臺。媒體把社會輿論泵入媒體管道,繼而讓公共輿論催生公共政策。在遭遇風險的時候,媒體形成公開、健康的公共輿論,對于有效化解風險非常必要。培育公開、健康的公共輿論,為風險時刻的社會提供一個“安全閥”。
(摘自《中國傳媒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