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珍貴青銅器——寄托著蜀人“千里眼,順風耳”夢想的縱目大面具,靜默莊嚴、身份尊貴的青銅人頭像,代表著古蜀國大巫師的青銅大立人等,它們向世人展示著古蜀人神秘莫測與天馬行空的幻想。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亦出土了成百上千件青銅器,無論從樣式還是風格,皆與三星堆一脈相承,兩個古國的工匠就像一個師父收的兩個門徒一樣,流傳著同一派青銅鑄造手藝。
鑄造青銅器得先將銅礦熔化,引入陶范,待到銅液冷卻后成器,這個過程,往往要產(chǎn)生大量炭渣、銅渣,安陽殷墟出土過數(shù)百件青銅器,附近就發(fā)現(xiàn)了大量作坊遺址。然而迄今為止,三星堆遺址卻沒有類似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成都平原不產(chǎn)銅礦,古蜀國的國家礦場又會在哪里?
帶著問號,我們走上了探訪古蜀國國家礦場的路。
龍門山,離他們最近的銅礦場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器的冶煉,有一個大概比例,比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486件青銅器,重約2噸,需銅礦石8噸;湖北東周曾侯乙墓出土了4800余件青銅器,總重量超過了10噸,需要銅礦百余噸。三星堆兩個祭祀坑出土青銅器大約1噸,要耗費銅礦4噸左右。金沙遺址的眾多青銅器,需要的銅礦自然也不在少數(shù)。
然而,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銅礦大多集中在長江中下游的江西、安徽等省,此外,云南會澤、東川銅礦亦頗為有名。成都平原并不產(chǎn)銅,廣漢更是掘地一米多即可見水,根本無礦可采,那么,鑄造三星堆、金沙古國青銅器的銅礦究竟來自何方?
也有學者提出了來自四川滎經(jīng)、云南會澤兩種觀點,成都理工大學劉興詩教授始終堅持龍門山。理由很簡單:龍門山脈就有銅,古蜀人為何還要舍近求遠跑到云南去呢?
龍門山脈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方,北起川甘陜交界的摩天嶺,南至都江堰茶坪山,是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的天然界限,數(shù)千年前,羌人大禹正是從這里走向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其得名正是紀念大禹“鑿龍門,鑄九鼎,治水患”的不朽功勛。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曾不吝贊美之詞:“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銅……”可見至少在晉代,龍門山的銅礦已經(jīng)聞名蜀中了。迄今為止,在三星堆、金沙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美玉、黃金、珠寶琳瑯滿目,青銅更是其中最具想象力的瑰寶,三星堆、金沙有什么,似乎總能在龍門山找到原料。
2007年初秋的一個清晨,我與劉興詩從彭州拐進寶山村,村口,有個穿著土黃色夾克、手里拎著柴刀、電筒的中年人一直張望著來來往往的車輛,他叫岳新和,是村委派給我們領(lǐng)路的老礦工。自上世紀70年代始,寶山村就在龍門山開采銅礦,村里的中年男子大多在礦上做過幾年工,閉上眼睛都能在山里找到礦洞。岳新和說,自打采礦隊進了龍門山,常常在山上看到一些廢棄的古銅礦,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也說不上這些銅礦的年代,只是相傳早在漢代,祖先就在山上采礦了。夏天的黃昏,他們經(jīng)常鉆到古銅礦的洞口納涼,風從樹林掠下來,夕陽就消失在龍門山一個個山頭。
從寶山村到龍門山的這段盤山公路,當?shù)厝朔Q為“銅廠坡”,是村委會為運銅礦專門修的一條卵石路,寬不足兩米,由于過去通行的是運礦卡車,路的兩側(cè)留下了深深的車轍,中間倒是高出一截,面包車開過去,不時能聽到“砰、砰”撞擊底盤的聲響,由于路況實在太差,同行的兩輛轎車不得不在中途打道回府。
一座兩層的小木樓立在半山腰,青苔早已爬上了屋頂,一口直徑約2米的大水池顯得陰邃無比,陽光從樹葉的間隙穿透下來,大山中的塵埃在陽光下肆意地舞動著身體。這里曾是礦工的宿舍,每天清晨,在大廣播鼓動性的音樂聲中,岳新和與同鄉(xiāng)提著錘子、籮筐往山里走,從小木樓步行到礦場,大約要走上半個時辰。
岳新和沖著房子吼了兩聲,一只受到驚嚇的松鼠從房梁躥下來,迅速消失在大山之中。
古礦洞,柏灌王遷徙路上的最大發(fā)現(xiàn)
過了小木樓,連面包車都難再往上了,只能下車步行。岳新和在前面揮舞柴刀,砍掉樹枝,勉強開出一條小道。越過幾條山溝,隱約能看到半山腰上遮天蔽日的樹枝擋住的洞口,洞口的石塊早已斑駁不堪,在陽光下暴露著歲月的流痕。
四川古代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位蜀王,蜀王柏灌上承蠶叢、下啟魚鳧,然而,在《華陽國志》、《蜀王本紀》等史料中,他的生平卻如同一張白紙,沒有任何記載,堪稱千古之謎。
根據(jù)氣候?qū)W的研究,大約在4500年前,整個世界出現(xiàn)了一次災(zāi)變天氣,岷江河谷附近的貢嘎山、四姑娘山的冰川開始活動,天氣變得寒冷,無法種植莊稼,生活在這里的古蜀族吹響了遷徙的號角。在此過程中,柏灌取代蠶叢,成為第二代蜀王,此時的蜀人尚在漫漫遷徙途中,也就未能留下太多故事。按照這個說法,柏灌王的功勞其實并不小,龍門山中不可勝數(shù)的礦洞,正位于古蜀人遷徙的路線上,柏灌和子民在遷徙途中發(fā)現(xiàn)銅礦,為他的繼任者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歷史上,夏、商、周王朝為了追逐銅礦,屢次動用兵力征伐,甚至不惜數(shù)次更換國都;在古巴比倫人的心目中,依藍地區(qū)的銅礦是最誘人的資源;而古蜀人發(fā)現(xiàn)青銅最終與蜀王的更迭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青銅時代,幾乎每個國家、部落,都有獨特的獲取青銅的方式。
今天,從岷江上游而下,有兩條路線可到成都平原,一條是由映秀經(jīng)都江堰,另一條則翻越龍門山脈進入成都平原。岳新和告訴我,過去做生意的村民,常常沿著山溝中縱橫交錯的古道,到汶川去批發(fā)皮革,一來一去,得大半個月功夫。
礦洞中一片漆黑,看不見到底有多深,腳下堆積著跨塌的石塊,岳新和打開電筒,洞頂殘留的銅礦石已氧化成了綠色,民間稱為“孔雀石”。岳新和敲下一小塊礦石,這個過程得異常小心——礦洞沒有支撐,一個很小的震動便容易引發(fā)礦石墜落傷人。
銅礦沿水路運至三星堆?
湔江發(fā)源于彭州與汶川交界的背光山,經(jīng)新繁、新都流至廣漢后,又稱“鴨子河”,龍門山也被稱為“湔山”。湔江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九條支流,史稱“湔江九河”,由于河道的變遷,當年密布的水系只剩下了鴨子河一根獨苗,過去沿河居住的人家,也便成了孤燈星火。
62歲的李婆婆坐在自家門前,在她身后,是間有了年頭的紅磚瓦房。上世紀60年代,李婆婆嫁給了同村的一個木匠,村里分了一塊地,這是湔江邊上的一塊臺地,小兩口喊來親戚朋友打地基修房子,沒想到幾鐵鍬挖下去,出來的全是銅渣、炭渣,似乎怎么也挖不完,最后沒有辦法,就在臺地上修起了房子,直到今天,房子仍然比村里的平房高出了一截。幾年前,村里沿著湔江修了一條進城的公路,挖土機也挖出了大量銅渣。
一種說法,湔江邊的銅渣,正是古蜀人的杰作,銅礦從龍門山運出,冶煉成青銅后運到三星堆,這正是三星堆沒有青銅作坊遺址的原因。
或許,為了攫取珍貴的銅礦資源,古蜀國派遣了一支精銳部落進駐龍門山脈,先將銅礦在龍門山冶煉,然后通過湔江運至成都平原?
《蜀王本紀》記載,魚鳧王有次到龍門山打獵,忽然成仙而去。這個傳說,其實隱藏著濃厚的地理氣息:今天,沿著鴨子河溯流而上,過小魚洞、海窩子,就能一直到寶山村腳下,可見至少早數(shù)千年前,這條古道便已暢通無阻了——擔負為國家輸送礦藏的使命應(yīng)該不在話下。
離開寶山村已是傍晚,湔江展示著它寧謐、安詳?shù)囊幻妫铀坛闪艘粔K緋紅的美玉,霞光在天空中變幻著無定的色彩。若干年前,就在這樣的黃昏,我們似乎看到了古蜀人的背影,也瞥見了古蜀文明在天際的不朽榮光。
[后記]2007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寶山村損失慘重,大多房屋被毀,通往銅礦的古道也為泥石流掩埋。文中老礦工岳新和在家中躲避不及,悲慘罹難,文中李婆婆及其家人情況不詳,謹以此文,追溯那些逝去的風景,紀念那些逝去的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