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還是到香港的頭一天,我被人用車送到了港島東南一幢又細又高的大廈門前,先生說:“到了,咱就住這兒—跑馬地高尚住宅區(qū)的豪宅?!?/p>
“豪宅?”我四下環(huán)顧,“就眼前這根兒細細的‘筷子’?”
進了大門(二尺寬),大廈的前廳也很窄,只能容下四五個人。電梯來了,門一開,我忍俊不禁,先生說:“你別笑,等會兒再開門,小心把肚皮笑破?!彪娞蓍T一開,我的肚子真要笑破,為什么?香港的豪宅不僅電梯小,樓道也小得袖珍,出了電梯,伸手就可以把鑰匙插進自家的門鎖里。于是到了第二天,我和其他從北京來的記者,大家議論最多的就是香港的住房。
香港的情況大家基本都知道,地少人多,這里的房價差不多是內(nèi)地的十倍,在世界也是排行第一。香港的房子沒法用平均房價來衡量,好房太好,差房太差。十倍的概念只是個比方,如果具體來說,你在北京買一處四千塊錢一平方米的房子,那么差不多同樣的條件,這個四千塊在香港也許就能買到一尺。一尺的面積有多大?大約1/10平方米。
開始我不相信兩室一廳,兩口人居住,這樣的住房條件在香港人眼里已經(jīng)是相當令人羨慕。后來住長了,不時也會到當?shù)氐呐笥鸭胰ピ煸L,才知道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香港人一般的家庭卻要住上好幾口,雙層床、打地鋪,這樣的情形很普遍。
記得第一次我去采訪一位當?shù)厝?,選擇采訪地點時我對被訪者說:“就去先生您家吧?!蹦俏幌壬嬗须y色,但是礙著我的面子,答應了,嘴里卻一個勁地講:“我家里可是太小,到時候攝像機怕都要支不開?!蔽夷睦锵嘈?他們家有五口人,妻子、孩子,其中兩個女兒大的已經(jīng)21歲,這樣的家庭怎么也得有個集體活動的空間吧。然而真的走進了他的家,我還真是直嘬牙花子—廚房、廁所、兩間睡房加上客廳,攏共合在一起才30多平方米,三個孩子的小屋面積還不足6平方米。我看到屋里只有一個窄窄的上下鋪,就不太禮貌地問:“你們家不是有三個孩子嗎?那么第三個住哪兒?”女主人看我真切關(guān)心,就不好意思地說:“抽屜,在床下。”跟著立刻給我示范,上下鋪的床底果然讓她拉出來了一塊大平板:“瞧,兒子的床,晚上拉出來,鋪上被褥,早晨推回去,沒辦法,房間太小,只能這樣。”我從此理解了香港人為什么一般都不會輕易地把客人帶回家。
截止到2006年3月,據(jù)全國工商聯(lián)房地產(chǎn)商會給出的數(shù)字:中國內(nèi)地人均住宅面積已經(jīng)達到了26平方米,香港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積則只有7.1平方米。
有一天我宿舍的空調(diào)機壞了,大廈的管理人員王師傅帶了工人進來,卻發(fā)愁沒地方擺梯子,我十分抱歉地對他們說:“對不起,房子太小了,讓你們沒法作業(yè)。”誰知道王師傅立刻爆笑,連連講:“你這房子還算小?我家租的房子和你們家的一樣大,那里邊可是住著四戶人家?!蔽乙詾樗f的“四戶”指的是一個家庭上下總共有四口人,但王師傅馬上糾正:“不是,是四戶,完全沒有關(guān)系的四戶人家?!蓖鯉煾等f分肯定,“大屋、小屋各是一戶,客廳被一分為二,住了兩戶,其中一戶人家兩公婆還有兩個孩子—”
“那怎么住啊?”
王師傅說:“想辦法唄,香港人在利用居住空間方面比世界哪里的人都聰明。為了節(jié)省空間,把所有的房門都換成了推拉式,頭頂、過道都被利用了起來,打包廂、豎書架,要不怎么辦?”
后來我發(fā)現(xiàn),香港的家居面積一般都很小,商店里賣的家庭用品型號也跟著變化,都被微縮。鍋碗瓢勺的小物件就不必說了,香港的雙人床和內(nèi)地的尺寸也不一樣,寬不是1米5,而是1米35,長度也要比正常的短一些。
近幾年北京的家具城,1米5的標準雙人床已不多見,大有被“1米8”全部取代的趨勢,然而“1米8”的雙人床,香港普通人腦袋里別說都沒有這個概念,就是有錢買,搬回家往哪里放呢?
摘自《晚來香港一百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孟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