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的44集的韓劇《我們真的愛過嗎?》,劇中的臺詞令我難忘:女兒執(zhí)意要嫁一個一無所有的得絕癥的人,父母反對也沒用,因為女兒愛得很深。女婿垂死之際,做父親的還能平靜地這樣肯定女兒,他說:很高興你懂得了愛的意義。如果愛情與婚姻中只有快樂和幸福,那我們肯定要失望。愛情和婚姻中還有痛苦和失意。
在同意女兒的婚事后,做母親的說,有話要單獨跟未來的女婿說。
說什么?總是叮囑結(jié)了婚也不能有孩子,生病的人不適合生孩子之類?
不,做母親的讓有些自卑的生病的男人抬起頭來:讓我好好看看你。請一定要活得長久些,長久些,一定要陪著馨瑛!
我只能為自己的入俗而感到慚愧。因為我沒有這樣的境界便也編不出這樣的臺詞。對,就是境界兩字,才形成了日常生活的審美性。
女兒要結(jié)這樣的婚,父母當然是要反對的,但知道反對也沒有用,就正面鼓勵了。死亡是一個過程,而生活也是一個過程。不能因為死這個結(jié)果而弄得現(xiàn)在的活黯淡無光。同意了女兒,至少現(xiàn)在是幸福的,哪怕這幸福很短暫,哪怕這幸福只有一兩個月。這樣的父母看似是傻的,其實是最聰明的。在愛、慈悲與務(wù)實、精明之間,選擇了前者,因為這與我們的心順順的,心順了,日子才能踏實篤定。最壞的都捱過去了,還能怎樣?我們已經(jīng)對得起自己的心了,然后其它的結(jié)果只能隨它去了。人擁有了力量去對付日常生活,這樣的日常生活才是有味道的,美好的,值得留戀的。
小宛摘自《解放日報》 編輯/李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