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群”風襲來,QQ群、MSN群、博客群……從網上到網下,“群生活”悄然興起。
隨著現(xiàn)代人的個體意識逐漸加強,人們的個人空間更加廣闊,孤獨感隨之而來,占據著人們心靈的角角落落,甚至成為人們情緒的主宰。于是,我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尋求溫暖的歸屬感,而各種各樣的“群”無疑成為釋放情緒的最好舞臺。如今,“泡群”似乎已經成為現(xiàn)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
“群生活”萬花筒
QQ群或MSN群是大家最熟悉的“群”形式,目前,各種基于QQ、MSN的主題群可謂五花八門:游戲群、同學群、病友群、博客群、粉絲群?!坝袟l件要上QQ,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蛾現(xiàn)在加入了二三十個QQ群,通過QQ群認識了很多人。我還經常在QQ的同學群上遇見以前的小學、初中同學,聊起往事,感覺特別好?!痹趫笊绻ぷ鞯鸟T小姐這樣說。
在某旅游網站的“自由空間”一欄里。經常能看到“驢友”們留下的帖子——“十一征人同游五臺山”;“11月28日一起去看車展”;“11月24日登香山”……參加過網上征游伴活動的白領麗人劉女士說:“這樣的一次出行,為原本互不相識的人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而參加了黑龍?zhí)督加位顒拥膹埮刻寡裕骸拔蚁矚g這樣的方式,雖然大多數(shù)人之前不認識,可正因為此,交流起來心理上毫無負擔,一塊兒玩得特別開心,不知不覺就成了朋友。”
“群”趣一籮筐
32歲的陸女士,生日是11月18日。在去年1月份,她創(chuàng)建了一個生日QQ群,入群的人,生日都是11月18日。經過短短幾個月的發(fā)展,這里逐漸形成一支龐大的隊伍。于是,去年的1月18日,陸女士舉行了一場獨具創(chuàng)意的同城生日會。生日會猶如一場萬圣節(jié)舞會,別開生面,場面非常熱烈。大家都是同一天生日,似乎天生就少了些隔膜。
“戀愛去死團”是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一個群,由一群戀愛失敗或者不想戀愛的人組成。該組織的宣言是:“戀愛有害健康?!边@個組織以條例變態(tài)著稱,例如向女孩要電話等等行為都要受到團規(guī)懲罰。在光棍節(jié)(11月11日)期間,他們更是舉行了各種亮相活動。當然,這個組織雖然現(xiàn)在人數(shù)眾多,但不時會有人因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而選擇離開。
“群生活”的好處
為什么會選擇這種社交方式,每個人各有心得——
在群里可以感受溫暖、排遣寂寞、驅散孤獨,能給心靈帶來歸屬感和充實感。大家一起活動,K歌、郊游、聚餐,既新鮮又開心,讓一切不愉快的事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有這樣的小圈子,自己快樂了許多。
群還可以成就姻緣。在首都機場工作的小強幾年前在“仙境網游群”中結識了一個女孩,當時由于有共同愛好,就參加了這個群組織的活動。網下見面之后,兩人就“群聊”越來越少,“私聊”越來越多。最終成就了一樁美滿婚姻。
“群生活”興起的原因
中國網絡的迅速發(fā)展促成了如今熱火朝天的“群生活”,但并非所有網絡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都如此熱衷“群”這種交往方式。那么,中國人為什么會熱衷于網絡“群生活”?
首先,“群生活”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群居傳統(tǒng)。中國人其實習慣于群居化的社會生活,這種生活模式在古代社會體現(xiàn)為封建家族,隨著現(xiàn)代家庭成員越來越少,孤獨感自然隨之生發(fā)。而現(xiàn)代科技,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網絡上的各種群成為中國群居傳統(tǒng)的有效載體。中國人喜歡群居、喜歡熱鬧、喜歡扎堆;而外國人崇尚獨立,這也是中國網絡群普及程度遠遠超過西方的原因。
其次,“群生活”是現(xiàn)代社會人們孤獨感和依賴性的反映。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人類社會交往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人的內心產生強烈的不安情緒和孤獨感,亟須讓自己對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有一種歸屬感。網絡群是一種虛擬群體。不必像在現(xiàn)實社會中那樣受各種約束,所以網絡群對于維系人與人之間脆弱的關系、對于人們方便地表達思想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還有,“群”實質上是人脈資源的載體。人脈資源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際交往能力的高低,網絡群的出現(xiàn)給人們互相認識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網絡群,對于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龐大的關系網,是一種嶄新的人脈載體,體現(xiàn)出來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彼此溫暖的人際關系。
基于“群”的交往能夠很快拉近陌生人的距離,也有不少群友反映:“交友的速度太快了,超出想像?!庇袑<抑赋?,通過網絡結成的群,依賴的是一種虛擬的交流方式,許多邀人去吃飯、K歌、出游的帖子無法辨別真假,更不能確定是否善意。一位頗有經驗的“群生活”老手對此勸告說,交友要慎重,對女性更是如此。
(摘自《書報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