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黎際文的畫可以看出,他屬于那種具有較深中國傳統(tǒng)繪畫功底,同時又敢于創(chuàng)新的年輕畫家。
他較早的作品強調(diào)對傳統(tǒng)筆墨的吸收和學習。在作品《秋》等大幅花鳥畫作品中,他純熟的技法一覽無余,繁密而有條不紊的精筆勾勒骨氣十足。而墨色暈染似簡實繁,同中有異,異而有序。畫作沒有因為尺寸大而顯得單調(diào),反而通過筆法和墨色的層疊與細節(jié)變化,顯得大氣而豐富,變化無窮。
這些畫所體現(xiàn)的繪畫功底是他從早年到大學刻苦研習積累而成的。他臨摹的《徐渭像》,冠帽、衣領等處用筆干脆有力,一氣呵成;人物面部干凈、沉著的罩色厚重而透明,毫無沉悶之感。
黎際文對于繪畫有著永不滿足的創(chuàng)新渴望和變革的勇氣。2002年左右,他開始嘗試水墨試驗的創(chuàng)作形式,以寫意的方式探索和創(chuàng)造富于中國特色的抽象世界。在氤氳、渾厚、透氣的背景中,跳躍著無數(shù)令人心醉的筆觸和線條,似亂非亂,光、色、點、線共同構成意象萬千的畫面,既讓人想起趙無極畫作的混??侦`,又讓人想起朱德群作品的形色、點線的旋律,其實都不是,或許因為他們都是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特質和中國人的心智方式,探索現(xiàn)代繪畫語言,而造就了這種異曲同工的、具有中國精神的審美意象。
在這期間,黎際文也創(chuàng)作了一些清新秀雅的小品畫,通常是荷花、菊花、蘭草、盆景、文玩等文人氣息濃郁的題材,配以簡潔雅致的書法,意味無窮。
2004年前后,黎際文開始引入巖彩畫的方式創(chuàng)作。巖彩畫的技法使他的畫面充滿厚重的氣氛和沉穩(wěn)的肌理,畫面效果也更加豐富。他這時的畫面構圖更加精嚴,在險峻中求得平衡與穩(wěn)重,巧中有拙,拙中見趣。如作品《秋月》,淡藍的夜景之下,銀月如鉤,江南特有的白墻被月色照映得晶瑩如雪,讓我們在幽靜中體驗夜月里的寧靜和心靈的澄徹。
受巖彩技法的啟發(fā),黎際文還同時進行其它材料與肌理上的實驗與創(chuàng)新,他把紙張、顏料、水、粉等通過特殊處理創(chuàng)造出新的效果,成就了許多妙趣橫生的作品?!洞骸返漠嫹捎弥袊赜械纳刃位蜷_光的形式,構圖上密下疏,花卉以厚重的顏料直接堆貼,與薄彩的枝條前后錯落,相映相生,產(chǎn)生一種類似明代陶瓷中“斗彩”的韻味。畫面下部,筆墨精細的水鳥把嘴藏在翅膀中,蜷縮靜立。一幅乍暖還寒的春江圖景躍然紙上。這些作品都是以特別或偶然的效果創(chuàng)造的,無法重復或再現(xiàn),所以彌足珍貴。
黎際文的創(chuàng)作最近又有了新的面貌。他的國畫,在嘗試了多種變化之后,竟有了與油畫融通的傾向,而內(nèi)容與題材,也更透露出時代的氣息和沉著的思考。首先,在畫面上,他的作品少了以往用筆上的細節(jié),代之以更加成熟的色塊組合,水墨的浸潤暗藏在色塊的交錯搭配之中,變化微妙,含蓄內(nèi)斂。在這些水墨作品中,觀者明顯地感受到了畫家對于繪畫語言探索的用心之深。他在吸收各種中國畫技法之后,又結合了西方現(xiàn)代繪畫的一些特點。其中,可看到塞尚構圖的穩(wěn)重、物體的敦實,馬蒂斯用色的單純、人物的稚拙與自然,還有畢加索對形體、塊面安排的自由率性而不逾規(guī)矩。然而,作品的主要特征還是完全的中國筆墨形式與精神。西方的因素只是像調(diào)料一樣自然的融入作品中,這是難能可貴的。其次,作品構圖穩(wěn)重里藏險拙,用色斑斕而沉郁。在許多作品里,古樸厚重的陶瓶占據(jù)畫面的主體,中間穿插著或徜徉、或失衡的青年人物,創(chuàng)造出一片童稚而失落、單純而深沉、平和而焦慮、亙古而現(xiàn)代的,讓人沉醉卻令人深思的世界,仿佛在思考和訴說每個人心中的疑惑:在現(xiàn)代都市的急速發(fā)展和人生的成長變化之中,我們?nèi)ツ睦镎覍の覀儐渭兊?、無憂無慮的年輕時代?去哪里找尋內(nèi)心的安詳和平靜?去哪里尋找欲望的焦躁和滿足間的平衡?
縱觀黎際文的畫,意象豐富,充滿了變化和創(chuàng)造,但從始至終又具有自己一致的風格,那是一種清新、寧靜與醇厚的氛圍。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 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