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精辟闡述了黨內民主建設的問題。指出要“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報告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內民主的創(chuàng)新實踐,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指明了方向。以發(fā)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民主執(zhí)政的重要內容。發(fā)展黨內民主,建設執(zhí)政黨的政治文明,是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xiàn)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戰(zhàn)略目標的關鍵。黨內民主建設得好,就會在人民群眾中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影響力和說服力,從而有力地推動人民民主的發(fā)展。
一、黨內民主發(fā)展的歷史
自1921年我們黨誕生以來,已經經歷了87個春秋?;仡欬h的歷史,我們看到黨內民主建設在不斷探索和發(fā)展。當黨內民主得到較好發(fā)展時,黨就興旺發(fā)達;當黨內民主受到破壞時,黨的事業(yè)也會遭到挫折。
中國共產黨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把工人階級政黨稱為“先進階級的民主政黨”。發(fā)展黨內民主,是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體現(xiàn)。
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指出:“擴大黨內民主,應看作是鞏固黨和發(fā)展黨的必要的步驟,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突破戰(zhàn)爭難關的一個重要的武器。”七大黨章第一次規(guī)定了黨員的權利和義務。八大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提出了堅持集體領導原則和反對個人崇拜,從中央到縣一級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實行常任制。十二大規(guī)定了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十三大從健全黨的集體領導制度、改革和完善黨的選舉制度等方面對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作了闡述。十四大和十五大提出要進一步疏通黨內民主渠道,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十六大明確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辈⒚鞔_提出:“要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為重點,從改革體制機制人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愿的黨內民主制度?!?/p>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加快黨內民主進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第一,堅持集體領導。十六大閉幕以來。政治局會議已召開50次,大體上每月一次。政治局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取得了相互勉勵、共同提高的效果。政治局會議聽取常委民主生活會情況通報。第二,堅持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的制度和接受監(jiān)督的制度。中央的決策在更大的范圍內征求意見。第三。堅持政治局學習制度。現(xiàn)已進行了41次集體學習,向各方面專家學習,吸收和聽取專家的寶貴意見。集體學習進一步推動了黨內民主。第四,堅持下基層調研。深入農村、礦山、連隊、社區(qū),向群眾學習,關心群眾生活,特別是關心貧苦群眾的生活。第五,改進黨代表選舉制度。一是擴大差額選舉,要求代表候選人一般應多于應選人15%,比十六大增加5%;二是對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在考察前實行考察預告,以便廣泛聽取意見:三是地縣兩級黨委上報代表候選人推薦人選,由過去常委會討論決定,改為黨委提名、全委會討論決定;四是省區(qū)市在確定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之前,要向民主黨派、工商聯(lián)和無黨派人士通報并聽取意見:五是提高生產和工作一線黨員的比例,十七大比十六大提高5個百分點。第六,積極穩(wěn)妥地進行黨代會常任制的改革試點,積極探索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fā)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第七,減少領導職數。改進干部考察辦法。第八逐步擴大黨務活動公開的范圍,建立和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和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第九,加強以黨章為核心的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建設。4年多來,先后以中央和中央有關部門名義制定和修改的涉及黨的建設的法規(guī)、制度已達上百件。特別注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監(jiān)督干部和反腐倡廉等規(guī)章制度的建設。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一系列發(fā)展黨內民主的舉措和機制,為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保證。
但是,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黨內民主建設的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內民主一度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王明路線的獨斷專行,嚴重窒息了黨內民主,使黨的事業(yè)遭到巨大挫折。新中國成立后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提到發(fā)展黨內民主生活,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但是在五十年代后期對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中犯了“左”傾錯誤,違背了八大的正確路線?!胺疵斑M”、“反右傾”,使得黨內民主逐漸削弱,一言堂、個人崇拜等現(xiàn)象不斷滋長。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發(fā)生。黨內民主也受到嚴重破壞。一系列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壓制民主,破壞民主,中國共產黨就會遭受嚴重挫折,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就會遭受損失。
8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發(fā)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民主的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充分發(fā)揮廣大黨員和各級黨組織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于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不斷發(fā)展黨內民主,才能保持黨的生機與活力,保證黨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
二、推進黨內民主的意義
(一)發(fā)展黨內民主是帶動人民民主的前提基礎。雖然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有著一定的區(qū)別,但是在廣泛意義上黨內民主仍是人民民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黨員也是人民的一個組成部分。黨內民主的實現(xiàn)意味著在中國最大的政治組織實現(xiàn)了民主。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踐中。黨內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基礎。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在我們黨內和國家內,必須按照毛澤東同志提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這種局面首先要從黨內造成。我們國家也要造成這樣一種局面。但是,如果黨內不造成,國家也造不成。我們黨一定要造成這樣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我們黨內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笔叽髨蟾嫣岢觯骸耙詳U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蓖ㄟ^推動黨內民主實現(xiàn)人民民主。就可以保持中國政治民主與秩序的平衡,使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在有序的政治軌道上運行。人民民主是黨內民主的終極目標。黨內民主只是實現(xiàn)人民民主的起點。最終的目標還是要實現(xiàn)人民民主。通過在中國共產黨內部實現(xiàn)民主,進而推動其他的社會組織、政治組織完成民主轉型,最終實現(xiàn)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
(二)發(fā)展黨內民主是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發(fā)展黨內民主,可以限制個人權利。消除“一言堂”等不良風氣,把群眾公認的堅決執(zhí)行黨的路線、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及時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這樣,不僅能提高選任干部的質量,而且能促進干部樹立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拒腐防變。堅持干部任用程序和集體決策制度,是實現(xiàn)選任干部工作民主化、科學化的保證,是提高黨的領導水平的關鍵。反對腐敗,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當前曲意逢迎的庸俗作風仍然存在,特別是某些領導干部不講民主、個人專斷,直接影響民主集中制貫徹和發(fā)展。因此,大力發(fā)展民主,恢復和發(fā)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把黨員干部的不良思想和作風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防止其發(fā)展成為嚴重違法違紀行為,是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發(fā)展黨內民主是永葆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一條根本要求。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包含豐富的內容,其核心和精髓是人民民主。沒有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來保證讓人民自己依法管理國家大事,人民的各種權利就得不到保障,各種義務也無法履行,現(xiàn)代化建設也就無法順利進行。只有廣大黨員模范地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辦事,把在黨內生活中培養(yǎng)起來的民主意識、民主作風、民主習慣帶到各級組織中去。才能有效地推進整個民主政治的建設。
三、推進黨內民主的主要舉措
黨的十七大報告總結了十六大以來發(fā)展黨內民主的實踐經驗,并對今后大力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做出了重要部署,為黨內民主的進一步發(fā)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對推動基層和地方黨組織進行黨內民主試點與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一般認為,黨員主體地位,是指黨員是黨的事業(yè)和建設的主體,黨員應在黨內生活和黨的工作實踐中居于重要地位,發(fā)揮積極作用。十七大報告將“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作為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對黨建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和創(chuàng)新。只有尊重黨員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fā)揮黨員的主體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黨內民主建設。發(fā)展黨內民主,必須要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即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被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黨員主體意識,發(fā)揮黨員主體作用。中國共產黨是政治體系的領導核心。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使黨內民主得到較好的發(fā)展。黨內民主可以成為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切入點,它直接影響國家層面的政權建設,影響社會民主的發(fā)展狀況。
(二)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huán)境。黨務公開是黨內民主的前提。近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黨組織主動增強工作中的透明度和開放性,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基層和地方,黨務公開的內容涉及黨組織工作的各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中央有關部門和各地方黨組織各種關于黨務公開的舉措和經驗得到了黨中央的肯定。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逐步推進黨務公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積極推進黨務公開”。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把“黨務公開”作為黨內民主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這必將對黨內民主的發(fā)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關于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人們最關心的就是實行“黨代會常任制”。以前黨代表往往是一種榮譽,因為黨代會是5年召開一次。閉會之后,黨代會和黨代表基本就失去其本身的作用。有的地方還存在黨委權利過分集中在常委會的現(xiàn)象。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qū))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睂嵭悬h的代表大會常任制,在代表大會完成換屆選舉任務后,仍然可以繼續(xù)行使黨的代表大會的職權。這期間黨代表的資格繼續(xù)有效,不再重新進行選舉,這為黨代表在大會閉幕期間行使履行代表職責提供了權威的依據。同時,先選擇在一些縣(市、區(qū))試行,也為以后全面實行黨代會常任制提供經驗和理論依據。
(四)常委會向全委會報告工作制度。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報告工作列為全會的第一項議程,此后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會上中央政治局都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標志著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制度初步建立。十七大把定期報告工作并接受監(jiān)督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第一次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作出了規(guī)定。這說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身作則,為各級黨委進一步發(fā)揚黨內民主作出了榜樣。實行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地方黨委常委會向全委會定期報告工作并接受監(jiān)督的制度,對理順黨內權利關系、加強黨內監(jiān)督、保證正確行使權利,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五)推行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2002年7月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規(guī)定“市(地)、縣(市)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正職的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由上級黨委常委會提名,黨的委員會全體會議審議,進行無記名投票表決”。最初試點采用的票決制,主要應用在干部任用上。而在十七大報告中,票決制已經延伸到“重大問題”的表決上,相比最初的試點而言,這是一個擴展。票決制是一項制度創(chuàng)新。在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時,從原來的口頭、舉手形式改為投票表決,從形式上,這種制度更嚴謹科學。此外,票決制使原來的“常委會決定”改為現(xiàn)在的“全委會投票”,參與人數多了,層次增加了,對推進黨內民主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六)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探索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xiàn)形式。如果說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那么選舉制度就是黨內民主的生命,因為它體現(xiàn)著選舉人的意志。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完善黨內選舉制度,改進候選人提名方式,適當擴大差額推薦和差額選舉的范圍和比例。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改革黨內選舉制度作為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強調。要求從改進候選人提名制度和選舉方式等方面推進,這為今后發(fā)展和深化黨內民主指明了方向。
近幾年來,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通過黨員直接選舉的試點不斷擴大,基層黨組織選舉制度在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2000年前后,作為最基層的黨組織之一——農村黨支部書記和支部委員在湖北、四川等許多省份實行開放式提名、差額選舉和直接選舉。不僅如此,黨內競爭性選舉還從村支部向鄉(xiāng)鎮(zhèn)黨委班子選舉蔓延和提升。這種體現(xiàn)黨內民主創(chuàng)新的選舉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機制,實現(xiàn)了黨管干部原則和群眾公認原則的結合,切實保障了黨員的民主權利。增強了黨的凝聚力,有利于防止腐敗,激發(fā)黨員干部和廣大黨員參與農村各項事業(yè)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
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黨內民主建設的論述對十六大以來黨內民主發(fā)展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進行了新的概括和總結,體現(xiàn)了黨中央在黨內民主建設上率先垂范。堅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的路線,尊重基層和黨員的創(chuàng)造。實行先試點再推廣的戰(zhàn)略,逐步形成在黨的領導下循序漸進、穩(wěn)步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