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邦
乒乓球多球訓練是通過連續(xù)送不同落點、旋轉和力量的球,可以加大訓練的密度和強度,提高訓練效果,很多優(yōu)秀運動隊采用此方法。上海市少兒乒乓球業(yè)余訓練,也經常采用多球訓練,但如何合理地安排多球訓練,科學掌握其運用時機,合適的負荷強度,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本次組織的研究對象是上海市閘北區(qū)業(yè)余體校乒乓球隊的15名(1992—1995年出生)從事業(yè)余體校訓練三到五年的少兒乒乓球運動員。
研究方法是:按多球訓練方法,分三組(60球、100球和35球)由同一教練員用同一頻率供球,受試運動員竭盡全力進行“推—側—撲”多球訓練。分別記錄隊員運動前、運動后即時和恢復期心率。運動前心率指安靜時測得的每分鐘心跳次數(shù);運動中心率即運動后即時心率:10秒鐘心跳次數(shù)乘以6;恢復期心率是運動后休息3分鐘的10秒鐘心跳次數(shù)乘以6。
1、60球推—側—撲多球訓練結果分析
測試結果,60球組運動員最高心率的平均值已達202T/min,運動員心率相當高(基本已達極限強度)。但需要3分鐘才能恢復到運動前心率水平。說明他們是基本能夠承受該負荷的,但對身體負荷要求很高。因此,60球組訓練,供球頻率52+6T/min的強度作為身體訓練,可適當考慮,但要謹慎從事。另外,從臨場觀察運動訓練40秒后運動員的反映、判斷能力下降,表現(xiàn)為起動慢,步法不到位,動作也隨之變形,擊球失誤增多,命中率只能達70%左右。因此,這種強度作為技術訓練是不合適的。
2、100球推—側—撲多球訓練結果分析
測試結果表明,100球組運動員的平均最高心率在221T/min,3分鐘后的恢復率為45%。從少兒的生理特點來看,他們心肌纖維細,心收縮力弱,負氧債能力差,運動時主要靠增加心率來增加心輸出量,以適應運動負荷。有關研究表明,當心率超過200T/min時,心舒張期過短,充血時間短,血液充盈少,心輸出量并不增加。顯然,長時間持續(xù)在極限心率上對少兒是非常不利的,更何況少兒時的呼吸能力差,呼吸表淺,致使攝氧量不足需氧量的要求,很快達到氧債,進而運動員出現(xiàn)“失控”狀態(tài)。臨場觀察,本組與60球組訓練出現(xiàn)的反應相似,運動員40秒后出現(xiàn)一系列不良的競技狀態(tài),并且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技術動作破壞得更嚴重,隊員普遍力不從心,不能控制自己,致使供球頻率減慢,甚至不得不停止片刻,并且擊球失誤明顯增多,同時伴隨丟球、漏球現(xiàn)象,擊球命中率連5%都達不到。顯然,這種負荷強度不但不利于形成動力定型,反之對形成的正確動力定型還起破壞作用。因此這種負荷強度對少兒乒乓球訓練是非常不適宜的。
對以上兩種負荷強度進一步分析看出,當運動開始至40秒時,臨場觀察運動員的動作開始變形,各種機能下降。根據擊球頻率可看出,運動40秒恰好是打35個球左右的時間,因此我們采用35個球進行“推一側一撲”多球訓練,并進一步進行觀察記錄。
3、35球推一側一撲多球訓練結果分析
測試結果表明,運動中平均最高心率為191T/min,運動時(40±3)秒供球頻率為(52±6)T/min,恢復率(3′)平均為96%。用35個球進行“推—側—撲”多球訓練,用時少,平均為(40±3)秒,供球頻率較快,平均為(52±6)T/min,恢復率高。這樣短時間對心臟有較強刺激,對提高少兒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機能是有利的。從臨場觀察看,少兒運動員的動作質量良好,反應、起動、判斷等都較適合比賽的實際需要,并且擊球命中率達90%以上。因此這種負荷強度有利于促進形成動力定型,對提高技術是有利的。此種負荷強度適宜技術訓練。
動作的改進和提高階段,大腦皮層的活動特點是由泛化進入分化。在這個階段運用多球訓練,將球連續(xù)不斷地輸送到固定區(qū)域,使擊球者在固定的區(qū)域里擊球,從而達到固定手法,糾正錯誤動作,較快掌握正確動作;同時,通過供球速度和落點的變化,起到提高動作質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多球訓練比單球練習密度高、強度大,在單位時間內練習次數(shù)多,且運動興奮性較高,比單球練習能更好地改進和提高動作質量,建立起比較固定地動力定型。在這一階段,供球力量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要基本一致,然后逐步過渡、變化,要注意供球的連續(xù)性和節(jié)奏性。供球的數(shù)量和練習組數(shù)可逐步增加,改進動作時,供球的速度應減慢,落點要在固定區(qū)域里;提高動作質量時,供球的速度可適當加快,落點有所變化,力量也可適當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