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奉
周恩來是新中國外交禮賓工作的奠基人。他作為總理兼外長近10年,在中央一直負責外交工作。他一向嚴謹細致,對禮賓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對新中國禮賓風格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在國際上為新中國贏得了朋友、友誼和尊重。
建國初期的禮賓素質教育
如果說建國后的前兩年接待來華使節(jié)、派出外交使節(jié),外交部忙得不亦樂乎,而1951年就相對平靜一些。然而新問題接踵而來,在對外接觸中,有的單位或個人不懂外交禮貌、禮節(jié),對外造成不良影響,這讓周恩來沒少操心。
當時中央機關很多干部沒有對外工作經(jīng)驗,不懂對外宴請的禮貌和規(guī)矩,曾引起外賓的不滿。1951年1月1日外交部辦公廳交際處在給部領導上呈的報告中說,匈牙利駐華大使宴請我教育部一位副部長,該副部長竟遲到兩小時。匈大使甚為不滿。還有人收到請?zhí)蚴虏荒艹鱿?,事前不通知,事后不道歉。另外有的負責干部收到請?zhí)?,不問請客原因和誰是主客,隨便派人代替自己出席,使宴會主人很不高興。
針對發(fā)生的這些失禮事件,1951年1月,周恩來指示外交部和國家典禮局共同制定《對外賓交際須知》,以國務院名義通令各級政府遵照執(zhí)行?!俄氈饭卜?部分,其主要內容是:1.宴會。請?zhí)麘崆?周發(fā)出,宴會人數(shù)避13(西方人士忌諱),服務員要注意禮貌和服裝清潔,室內不設痰盂等;作為宴會主要客人,不可輕易不去,不可遲到、早退;盡量關照自己右手的女賓等。2.與外賓談話態(tài)度要莊重、誠懇,不打聽私事,不問女賓年齡;談話要符合身份,不過分恭維,也不過分謙虛等。3.拜會要守時守約。4.各機關與使館交際往來應通過外交部交際處。
《須知》還專門說明了西餐和吃菜、飲酒應注意的問題,包括如何使用餐巾和刀叉、喝湯不出聲、嚼食物不說話等。
整頓和完善禮賓接待工作
建國初期的禮賓素質教育顯然還未引起一些高級干部的足夠重視。接著,1956年發(fā)生的一件失禮事件讓周恩來十分生氣。事情是這樣的:那年2月19日,這一天在機場為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送行。西哈努克的專機起飛后還在盤旋未飛去,周恩來和各國駐華外交使節(jié)都還站在原地未動,而我方參加送行儀式的很多負責干部紛紛離去。周總理嚴厲批評他們無組織、無紀律,是大國主義的表現(xiàn),是外交上的失禮行為。他再次抓住失禮事件,對禮賓接待工作進行認真整頓和完善。
根據(jù)總理指示,1956年5 月9日,外交部以國務院名義下發(fā)了《接待外賓注意事項》,《注意事項》共列12條,其中包括迎送貴賓演奏國歌時,“應該肅立、脫帽、行軍禮”,“貴賓飛機起飛或專車開動時,應該揮手致意;在送行的主要領導同志和各國使節(jié)未離開的時候,不要先行離場”。另外對參加宴會或晚會、陪同外賓參觀、聽外賓演講以及各種交際場所應該注意的種種禮節(jié)細節(jié),都做了具體提醒,其中還說到“既要反對鋪張,又要講究適當?shù)亩Y貌和保持應有的嚴肅性、紀律性”。另外組成接待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代表團委員會的建議也是在這個《注意事項》中提出的?!督哟赓e注意事項》的下發(fā)對完善禮賓接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主持禮賓改革
20世紀60年代至“文革”,在周總理、陳毅副總理主持下,對國賓訪華的禮賓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取消機場講話和儀仗隊的分列式表演;國宴上不正式講話,只簡單祝酒;外賓參觀不組織迎送;不安排群眾歡迎大會;取消我國領導人回拜國賓的做法和遞交國書儀式上不再安排致頌詞、答詞等。
1.關于組織群眾歡迎外賓
建國以后,一般都要組織群眾歡迎外國代表團來訪,如果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來訪,要組織群眾夾道歡迎,如果接待副總理、外長和其他部長級代表團,則一般組織1000~2000人到機場或車站迎送。1972年1月巴基斯坦總統(tǒng)布托來訪,從東單到西單、木樨地至釣魚臺國賓館東門,組織的群眾夾道歡迎人數(shù)達10多萬人,此外還有軍隊、持槍民兵4000多人。而從1972年7月起,對這類代表團一般不再組織群眾歡迎。同年,我接受駐華外交團團長尼泊爾大使建議,對副總理以下代表團來訪不再通知各駐華使節(jié)去迎接。1972年12月,中央批準全國外事工作會議文件,其中對關于組織群眾歡迎外賓問題進行了改革,規(guī)定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來訪,組織3000~4000名群眾去機場歡迎(比過去減少1000人),在天安門前組織四五萬人夾道歡迎。人數(shù)比此前的夾道歡迎大為減少。但是,如在冬天(12月至次年2月),改革以后,即使是元首或政府首腦來訪,也不再組織群眾夾道歡迎。剛好,當年12月9日幾內亞總理來訪時就沒有組織群眾夾道歡迎。周恩來向幾內亞大使解釋說:“第一,群眾受不了;第二,外賓特別是南方的外賓受不了。上個月尼泊爾首相抵京那天刮大風,坐了敞篷車,他衣服又薄,我看他受了凍;如果不坐敞篷車而坐一般汽車,則會顯得和群眾有隔閡;第三,我領導年紀大了,也要注意身體。”此后,基本就不再組織群眾夾道歡迎,如1973年來訪元首、政府首腦共8起,其中兩起是在冬天,均未組織群眾夾道歡迎。1974年全年未組織群眾夾道歡迎。而1975年,僅金日成主席來訪,組織了群眾夾道歡迎。
2.關于涉外宴請
1949年至1950年的兩年,到任大使向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遞交國書后,毛澤東都要親自宴請大使夫婦,周恩來總理兼外長要陪同,駐華大使舉行的國慶招待會,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均參加。這些對外禮賓工作自然要占去他們很多時間和精力。1951年初,毛澤東主動提出今后他將不再出面宴請到任的駐華大使,不再參加駐華大使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于是,從1951年起實行新做法:新到任的大使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后由外交部副部長出面宴請(此點一直沿用至今)。而駐華大使舉行的國慶招待會改為:社會主義國家由劉少奇、朱德副主席輪流代表毛主席出席;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慶招待會由周總理參加。
從1964年起,為來訪的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的國宴一般壓縮為40桌左右(現(xiàn)在是10~15桌),為副總理舉行的宴會為25桌(現(xiàn)在外國副總理來訪,國務院領導同志舉行歡迎宴會不再稱為國宴,規(guī)模一般不超過3桌)。取消了國宴上外交團祝酒、敬酒的習慣。所謂祝酒,就是請外交團上臺致祝酒詞,各國使節(jié)和夫人則排隊敬酒。這種禮節(jié)太煩瑣,也無必要,同時,也免去我領導人到使節(jié)席敬酒做法。外交部建議取消,得到中央同意。這可以大大壓縮宴會時間。
毛澤東主席每次宴請外賓時,事先都親自交代讓哪些人參加。他不喜歡人多,說人少坐得靠攏,談話方便。一次在武漢宴請阿爾巴尼亞客人,主席交代兩桌就行了,但結果安排了4桌,受到主席批評。
1965年3月汪東興傳達毛澤東指示,說宴會規(guī)格高,且不看對象,如千篇一律上燕窩、魚翅那些名貴菜,有些外國人根本就不吃這些東西?;ㄥX多,又不實惠,毛澤東認為,我們請外國人四菜一湯就可以了。另外,就是宴會時間長。他認為,在宴會上既要同外國人說話,又要陪吃飯,時間長了陪不起。
為此,1966年9月外交部上呈“關于外賓接待工作禮賓改革的幾點措施的請示”的報告,得到中央批準,報告內容包括“舉辦宴會要注意勤儉節(jié)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反對講排場、擺闊氣和追求高標準,招待外賓不一定要舉行宴會,可視情況舉行酒會、茶會或冷餐招待會”?!秷蟾妗凡⑻岢鲆韵滤狞c要求:①對來訪的代表團和重要外賓,一般只舉行一次正式宴會,如有必要,可采用茶會或陪餐等簡便形式招待;②宴會標準要降低,不用魚翅、燕窩、銀耳等名貴菜,一般不超過四菜一湯,注意菜量夠吃;嚴格控制我方參加人數(shù),只請直接有關領導或有關部門負責人及少數(shù)特別需要的工作人員;③宴會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小時到1個半小時;④為照顧外賓的生活習慣,要盡量做到外賓點菜用餐,以適合外賓的口味和愛好。
1972年與我建交的國家逐漸增多,降低出席駐華使館國慶招待會規(guī)格已顯得很有必要。新規(guī)定是,我方最高一般由部長級為首出席。同年,周總理曾考慮過不再邀請外交使節(jié)參加國賓迎送和歡迎宴會,但由于亞非和不少友好國家使節(jié)反對而作罷。
周總理去世以后至1978年,我國對外宴請工作繼續(xù)改革。隨著我外交局面大發(fā)展,駐華使館增加到90家,國賓訪華更加頻繁,被邀請參加國宴的使節(jié)和必要翻譯人數(shù)達250~260人,所占宴會席位過半。而國際上普遍做法是一般不請外交使節(jié)參加國賓歡迎宴會。從1978年9月起我國也進行了改革:不請使節(jié)參加國賓迎送和國宴,而是根據(jù)來訪國賓意愿和要求,安排與外國駐華使節(jié)會面。
1985年,針對當時對外宴請中存在的問題,外交部進一步提出改進辦法,其中包括力倡節(jié)約,嚴格按照國家財政規(guī)定執(zhí)行;控制我方參加人數(shù),大型宴請主、客比例為1∶2,如外賓2~3人,我方不能超過5~6人;地方宴請要突出地方特色,用地方酒等內容。
1987年,我們參照國際上普遍做法,取消了我領導人出訪及外國領導人來訪舉行答謝宴會的做法。
1995年新年、春節(jié)期間,有12個在京單位分別舉辦大型招待會、宴會,邀請駐華使節(jié)及有關外交官出席。這種做法既浪費又煩瑣,群眾意見很大,外國使節(jié)也感到厭煩。外交部在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從1996年起,每年只以外交部名義為駐華使節(jié)舉辦一次新年招待會,請有關涉外部門負責人參加,其他單位不再單獨舉行這類招待會。
1998年1月外交部又發(fā)出了“關于控制邀請駐華使節(jié)出席各種節(jié)假日宴請活動的通知”,某些部委和下屬公司招待宴請駐華使節(jié)之風再次被遏制。
3.關于禮品改革
1965年3月汪東興傳達毛澤東主席對向外國人送禮問題的指示。毛澤東認為,我們送外國人的禮物花錢多,規(guī)格高,吃穿用的東西多,有紀念意義的東西少。其實送禮不在多少,而要送有民族特點,又能長期保存的東西。送禮要自然大方,但不能沒個邊,不能靠多送禮的辦法拉友誼,友誼要靠政治。
聽傳達的廖承志補充說,禮品送得太多、太好,有時還會惹出亂子。曾有一個日本代表團來,我們送的禮物比較貴重,他們不僅不感謝,反而向我們提出質問,問我們這樣做有什么用意。意思是說,我們用禮品拉攏和收買他們。
毛澤東主席曾幾次說過,我們給外國人送禮,花的是國家的錢,因而外國人送給我們的禮品也要歸國家,不應當歸個人所有。他提出,送給他的禮品有展覽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找個地方陳列出來;如果是日用品,則可以內部作價處理(收回的錢交公)或者交給國家使用;凡是吃的東西,可以分給工作人員嘗嘗。有關工作人員曾建議,外國人送的水果之類的東西,給主席家人和小孩吃了算了。主席不肯,說:“你們?yōu)槔习傩兆鍪拢瑸槲曳?,有功勞,應該吃。我孩子有什么功勞,不要給他們吃。”國務院根據(jù)主席上述指示,專門制定了禮品處理辦法的規(guī)定。
1966年“文革”開始,“極左”思潮泛濫,強調毛主席著作、語錄和詩詞是最隆重、最珍貴的禮品。
1972年12月,全國外事工作會議重申,外賓來訪,中央和地方一般不送禮,如對方送禮,我方可適當送1~2件有民族特色的紀念品。元首、政府首腦來訪,可送紀錄影片。
4.關于國慶賀電改革
“文革”前,我國領導人致外國領導人的賀電一般都見報、廣播?!拔母铩背跗?,我國領導人發(fā)出的賀電內容,出于當時我國內形勢考慮,除阿爾巴尼亞、越南外,一般不見報。1970年后,逐步恢復報道我國領導人致一些亞非友好國家的國慶賀電,而致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lián)、東歐國家領導人的賀電均不報道。外交部考慮,這種報道不一致,容易引起猜疑和誤解,同時,這種做法同外國領導人致我賀電一律全文見報不一致。經(jīng)中央批準,自1973年1月1日起,致我賀電均見報、廣播,而我致外國賀電,由于內容大同小異,則改為一律不發(fā)表。
5.關于外事人員的服裝
1966年9月在“文革”極“左”思潮影響下,外交部報中央批準,對參加外事活動人員的服裝作了限制,要求“應反映出我國人民勤儉樸素、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衣著應以整潔、樸素、大方為原則,男女一律不穿奇裝異服”。參加接待的工作人員,男同志一律不準穿西裝,女同志一律不穿旗袍,不穿高跟鞋,不抹口紅,不戴首飾,不燙發(fā),不拿裝飾用的手提包等。
6.關于出訪
1966年6月,根據(jù)周總理的指示精神,外交部上報并被批準了關于領導人出訪迎送問題的規(guī)定,內容為:從北京出國時,除對黨的領袖、國家元首或其他有必要者外,一概不組織歡送;回國時,一般只在到達的第一站組織少數(shù)人歡迎,如無必要,也可不組織;回國后,被訪問國駐華使節(jié)如提出宴請我國家領導人,可采取雙方聯(lián)歡,共同舉行招待會方式,以節(jié)省時間。
周恩來與“周到”
周恩來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細致、周到是非常感人的。我在禮賓司工作將近十年,其間有很多機會看到周恩來,對此深有體會?!拔母铩睍r期,劉少奇等多位中央領導人被打倒,國家大部分政務由周恩來在那里頂著。外事工作占去周恩來很多精力,每天不知批閱多少文件,但他批閱文件時總是一絲不茍,連錯別字、不正確的標點符號都一一改正。他對禮賓工作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能過問,不止一次親自打電話到禮賓司,不找司長、處長,而是找直接經(jīng)辦的科員,詢問某一項禮賓工作的安排或指示某項具體改動,如宴會的菜單、文藝晚會的節(jié)目單等等。
當時在國賓來訪的歡迎宴會上,中外雙方都要講話,而且邀請各國駐華使節(jié)出席。由于中國、蘇聯(lián)關系不好,在宴會講話時,我方常常批判“蘇修”。于是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駐華使節(jié)一聽到“蘇修”字眼,便退席以示抗議。原來我們將講話安排在吃冷盤之后上熱菜之前,因此蘇聯(lián)等國使節(jié)來參加宴會,只能吃幾口冷菜而吃不上熱菜。周恩來發(fā)現(xiàn)后便找禮賓司商量解決辦法,他決定把講話時間改在吃熱菜之后。這樣,即使他們因講話退席,也可以吃好飯。
一位領導同志當年曾說,“周到、周到”,只要周總理一到,什么事都已辦好了,什么差錯都不會出。
今天我們的外交禮賓工作嚴謹、周到、細致的好作風,就是周恩來言傳身教,手把手培養(yǎng)起來的。
責任編輯:韓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