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閱讀王小波的《道德墮落與知識分子》,就想到了司馬遷。王小波說:“……知識分子應不應該比別人更知恥。過去在西方社會里,身為一個同性戀者是很可恥的,計算機科學的奠基人圖林先生就是個同性戀者,敗露后自殺了,死時正是有作為的年齡。據說柴可夫斯基也是這樣死的?!乙巧谶@兩位先生的年代,并且認識他們,就會勸他們‘無恥’地活下去。我這樣做,是出于對科學和音樂的熱愛。”我對司馬遷肅然起敬正源于他的“無恥”。細細回想,從第一次接觸《報任安書》到現(xiàn)在,每讀它一次,就對司馬遷的忍辱負重形象的認識加深一次。李陵事件使司馬遷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他必須做出人生的抉擇:或是慕義而死,保持名節(jié);或是忍辱負重,自奮立名。司馬遷接受了辱沒先人和個人人格的宮刑,隱忍茍活,這才有了《史記》?!秷笕伟矔吩佻F(xiàn)了司馬遷在生死之間所受的煎熬,讀《報任安書》,我為司馬遷的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淚,更為司馬遷無與倫比的才情和偉大的人格力量所折服。《史記》不單是一部著作,《史記》及其背后的故事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今天,我們在為司馬遷和《史記》高唱贊歌的時候,不能忽視其中巨大的文化價值。
文化是由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的價值是引領人類的進化。在創(chuàng)造文化的過程中,知識分子肩負重任。因此,“不能強求知識分子與一般人在價值觀方面一致,這是向下拉齊。除了價值觀的基本方面,知識分子的價值體系應該有點獨特的地方?!雹?/p>
“展卷方涌,血脈已張”(王元化②語),中國人有誰對生與死作過如司馬遷那樣沉痛的思考?李陵事件把生還是死的問題擺在了司馬遷的面前。生是尷尬的,死是遺憾的。死,意味著自己承認不當罪名,意味著罪有應得,意味著接受強權對自己存在價值的徹底抹殺:“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备饕氖恰妒酚洝分鑫赐?,帶著這樣的遺憾,死亦不能瞑目!那么生呢?“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屈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竹垂)楚受辱,其次剃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選擇生而帶來的恥辱早已超出了司馬遷所能忍受的限度。錢鐘書《管錐編》用“每下愈況,循次九而至底”描摹了內心的不可忍受之狀。對于擁有高貴精神的司馬遷來說,這是怎樣的恥辱我們無法想象。但最終司馬遷選擇了生。
抉擇不意味著結束,刑余的司馬遷仍然被生死糾纏,也許他也無法斷定自己的抉擇是否正確,《史記》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在此,我不想單純地評說《史記》。我所關注的是司馬遷歷經15年的光陰完成這部巨著這一事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
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的初衷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囑托,當然這也是司馬家族的囑托。司馬家族世代都是史官,非常清楚史官的責任所在。而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作為一名史學家有著更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志于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并試圖撰寫一部規(guī)??涨暗氖分?。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所以寄望于兒子,希望最終能由司馬遷實現(xiàn)宏愿。司馬遷遭遇李陵之禍時,著述《史記》已進行到第7個年頭。司馬遷選擇了死亡,就是選擇了“腰斬”《史記》,就是選擇了扼斷家族傳承。司馬遷怎么肯選擇死亡?
“中國封建社會不同于中世紀歐洲社會,它不僅存在著作為個體生活基本組織的家庭,而且還有凌駕于家庭之上的、由同姓同親的多個家庭集合而成的家族?!雹鬯约易迨侵袊鴤鹘y(tǒng)社會的組織形式,是東方人最基本的文化情緒,是心靈的慰藉和歸宿。建功立業(yè)光宗耀祖是家族子孫的責任。中國人最注重“孝道”,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無改于父道”(孔子語)。司馬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官職并不顯要,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在他們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司馬遷肩負家族的重任,他知道家族文化要傳承下去,家族文化在每一個子孫的身上。所以,司馬遷選擇了隱忍茍活首先是體現(xiàn)了個人的責任意識,其次是體現(xiàn)了家族的文化精神。
家族的也就是民族的。家族文化雖然獨具個性,但無不融入民族文化的共性中。中華文化能夠薪火相傳、弦歌不輟與源遠流長的家族式文化承載體系密不可分。以司馬遷為標桿的司馬家族文化在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文化。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孔子語),司馬遷在生死兩難中尋找著死的意義、生的理由?!肮耪吒毁F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 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彼抉R遷是追隨著先賢的腳步,把生命獻于真理的祭壇,表明了自己注重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態(tài)度。古人對不朽有三個標準: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司馬遷用自己的行為豐富了《史記》的人文內涵:志存高遠、義不受辱的求索精神,忍辱含垢、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反抗強權、視死如歸的游俠精神,抨擊暴政、拯救世界的道義精神。他是中華民族智慧和不屈精神的真實寫照,垂范后世,給人無盡的啟迪與鼓舞。
司馬遷的人生悲劇帶來了《史記》濃郁的悲劇色彩,形成了《史記》明顯的悲劇精神?!妒酚洝分斜瘎∪宋锏墓餐幵谟?,他們所表現(xiàn)的是追求中的挫折與失敗,奮發(fā)中的困苦與災難,斗爭中的犧牲和毀滅。他們總是以不懈追求、勇敢奮斗,堅貞不屈、積極抗爭的精神,震撼著后來人的心。悲劇人物并不悲哀,洋溢著的是難以釋懷的悲壯與陽剛。司馬遷之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成為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抉擇生死的理性依據。
“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宗旨,“究天人之際”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系,“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歷史的發(fā)展實況及其規(guī)律?!妒酚洝酚浭?,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間,全面地總結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發(fā)展,影響極其深遠。
《史記》寫人生命活動的歷史,表現(xiàn)人的感情,人的意志,人的追求。
它記述幾千年來政權的更替,政治的得失?!盎涑蓴∨d壞之理”就表明了司馬遷的動機,也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觀。如暴政無道必然引起反抗,導致敗亡;任用賢能,善于納諫,才能有所作為;民心向背與政治成敗息息相關等,這些成敗興壞之理,都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很有價值的。
它寫幾千年的歷史變化?!巴ü沤裰儭?,意在探討歷史變化問題,其中包含著司馬遷的歷史觀:歷史進化思想、“承敝通變”思想、“見盛觀衰”思想。他說:“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后王’?!保ā读鶉瓯硇颉罚┛隙ㄇ貫楹笫劳醭瘶淞⒘朔▌t。他肯定商鞅變法,使得“鄉(xiāng)邑大治”,“秦人富強”(《商君列傳》)。他指出漢武帝初年興盛一時,但盛世中往往隱藏衰象,掩蓋著政治失誤,以致產生危機?!拔锸⒍ィ唐渥円病保ā镀綔蕰罚?。這種思想至今仍為我們提供極其有益的參考。
它探究自然與人事的關系。“究天人之際”,表明了司馬遷重人事,強調事在人為的世界觀。他揭露漢武帝迷信求神,“終無有驗”(《封禪書》)。
它獨樹一幟,“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著史絕不是簡單的文獻收集、整理與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從外部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過去時代人物的奮斗與成敗?!妒酚洝肥怯猩臍v史,浸透著作者的滔滔情思、憂患意識與悲涼感。因為被賦予了精神,所以有了靈魂。《史記》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是文學與史學的高度統(tǒng)一。
現(xiàn)在我們談到《史記》,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史記》在文學與史學方面的重大貢獻。實際上,《史記》涉及了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倫理道德甚至醫(yī)學等方面,幾乎囊括了當時人類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今天,《史記》的研究也已經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體系完整的新學科——史記學,《史記》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政治觀、歷史觀、經濟觀、倫理觀、學術觀、歷史編纂意識、美學思想、法律思想等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司馬遷在“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的情況下完成了《史記》的著述,他希望“藏之名山,傳之其入,通邑大都”,以此“償前辱之責”。今日之勢,如果太史公能夠親眼目睹,應該沒有遺憾了。
《史記》已走過千年歷程,漢武帝一代君王,如今只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而《史記》猶“光焰萬丈長”(韓愈《調張籍》)。兩千多年來,贊嘆它、研究它的人不絕于時,足以證明它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司馬遷深邃的思想涵蓋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認識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
[參考文獻]
① 周騁:《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的生死觀》《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教學參考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
② 安公:《論司馬遷〈史記〉的崇高美》發(fā)表于國學網2002年7月。
③ 曹晉:《〈史記〉百年文學研究述評》發(fā)表于國學網2001年6月。
[注釋]
① 王小波:《思維的樂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64頁。
② 王元化,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杭州大學名譽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顧問,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名譽會長。
③ 邵伏先:《中國的婚姻與家庭》,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72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