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作文平淡如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語言缺乏文采,筆者就此問題對所教班級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使用舉例]
1. 那一剎那,好似晴空霹靂打在我的頭上,令我心中雨雪紛飛,其實在成績宣布之前就有預感,感到這次考試成績不妙。(《我找回了自信》)
2. 校園里同學們的吵鬧聲好似對我的嘲笑,校園里的花草似乎也快凋謝、死亡,眼前的高大的水杉似乎也在發(fā)出哀愁的呼喚,真像詩中所說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我找回了自信》)
3. 一天不見它,就讓我體會到了什么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我找回了我》)
4. 我也發(fā)誓不再去玩游戲,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最終還是忍不住去了。(《我找回了我》)
在調查的作文中,學生運用修辭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
1. 運用少而單一。按照新課程標準,初中學生應當掌握最常見的8種修辭手法,但現(xiàn)在達不到,在學生作文中,運用較多的是比喻,也是運用得較好的一種。其他修辭用得很少,對偶等文學性較強的修辭根本就找不到。
在調查的作文中,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很少,甚至達不到每篇作文有一個修辭的平均數(shù)。所調查的作文都是記敘寫景類的文體,這類文章不用一些修辭手法就不能生動地表達,即使在優(yōu)秀層次的學生作文里,感受到的也是言語干癟無味,這實在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2. 運用錯誤率高。由于學生對最基本的修辭手法不熟悉,基本上是停留在認知的層面上,還沒有達到運用的水平,所以用得不很恰當,比如上面所舉2、4兩例。
孔子說:“言而無文,行之不遠”。中考和高考都把作文“富有文采”作為評判質量的重要標準??紙黾炎?,總是文采飛揚,容易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而那些語言平淡的文章,理所當然地要被判為低檔。作家秦牧說過:“文學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暢之外,還要求優(yōu)美。文字如果不能給人以美感,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就會大大降低?!?/p>
我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要拓寬學生的課外讀書面,加大課外閱讀量。引導學生“好讀書,讀好書”。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熟悉文學中的修辭運用。學生讀課外書,需要教師指導閱讀范圍,甚至指定讀物,如訂閱什么報刊雜志、推薦什么名人傳記、中外史書、文學名著等,學校圖書室、閱覽室一定要對學生開放,讓學生能隨時接觸到文學書籍。通過閱讀獲取大量的課本中得不到的信息,以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寫作欲望,為他們寫好作文打下扎實的思想和知識基礎。第二,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興趣與愛好。學生作文時無從下筆,或無話可說,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文學沒有興趣愛好。建議教師家長先引導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的“科技博覽”“走進科學”“人與自然”等既生動有趣又增長知識的欄目,以此拓展視野,增長見識,培養(yǎng)興趣。第三,堅持積累,厚積薄發(fā)。要求學生在閱讀課內外書籍時,要學會略讀與精讀。碰見好詞好句、名句、觀點句、哲理句、描寫句、排比句、比喻句等,要摘抄并分類,便于查找。讀到好的文章,觀看好的電視紀錄片不能一看了之,要概括、記錄,并寫隨感。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盡量將閱讀中或社會實踐中積累的信息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靈感,并恰當、合理引用名言警句,正確使用成語典故,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以準確表情達意。能做到上述這幾步,學生運用修辭的能力自然就增強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西雙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