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創(chuàng)新是這種勞動的核心。作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下面談一些自己膚淺的認識。
一、 重視信息積累 打好創(chuàng)新基礎
學生的作文是否有創(chuàng)新意識,取決于他們知識面和生活經歷。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施培養(yǎng)學生作文創(chuàng)新意識的基礎工程。
1. 閱讀積累。古人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先生在談寫作經驗時也說:“文章應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別無心得和方法?!边@充分表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閱讀的各種書籍,無論是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近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范圍越廣越好。在大量的閱讀中,積累實用的語言材料,積淀豐富的語感,積累寫作的技巧,積聚人生的感受,從而提取精華,存“款”聚“財”,內化吸收。有了一定的繼承,創(chuàng)新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2. 觀察積累?!吧钍莿?chuàng)作的源泉?!痹谏钪腥绻蝗プ鲆粋€善于觀察的“有心人”,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寫起文章來必然筆重千斤。因此,平時我們要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如按順序觀察,對事物有整體認識;分類觀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比較觀察,發(fā)現事物的不同特點。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一切。如觀察鄉(xiāng)村、街道的重大建設與細微變化,家庭中一些生活設施的添置……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工作表現:如民警指揮交通,醫(yī)生為病人治病,教師教育學生……觀察大自然中時圓時缺的月亮,東升西沉的太陽,千姿百態(tài)的云朵,萬木爭秀的群山……通過觀察,學生心中積累了見聞,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
3. 實踐積累。常言道:實踐出真知。我們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出發(f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如種植花草樹木、從事家務勞動、開展演講比賽、組織郊外野炊、做小制作、搞小發(fā)明、展開社會調查……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他們要思考,會碰到困難,遇到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敗的懊喪。正因為有這樣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新意識才有牢固的根基。
二、 優(yōu)化教學過程 提供創(chuàng)新平臺
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一直被限制在“師授作文”的狹小天地中,題目由教師指定,“寫什么”不能超越教師劃定的范圍,“怎樣寫”必須遵循教師指出的幾種模式,甚至一篇習作共分幾段寫,怎樣開頭、結尾,怎樣表達都作了“詳細”的指導……這樣“循規(guī)蹈矩”的作文教學,其結果學生作文內容相近,寫法相似,缺乏個性,扼殺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泯滅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靈性。因此,只有優(yōu)化作文教學的過程,革除傳統(tǒng)教學中的弊端,才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1. 多放少收 “放”,即寫“放膽文”,就是讓學生放開膽量去寫作文,事情是怎么樣就怎么寫,學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表達,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象表達出來,教師充分留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導,從謀篇布局到遣詞造句,推敲琢磨?!岸喾派偈铡笔蔷驼麄€小學生作文教學過程而言,先要讓學生自由寫,在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進行作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寫放膽文、自由文,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表達的內容、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想所感,寫出獨特個性的習作來。
2. 先寫后導?!跋戎笇?,再作文”是傳統(tǒng)作文的一般步驟,這種模式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由于教師在作文指導中,過多強調“文法”,使得學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個性。“先寫后導”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作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順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讓學生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自由習作。而教師的“導”則建立在學生“寫”的基礎上,跟學生談一點意見看法,這樣既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學生作文的鮮明個性。這樣的習作,天真活潑,充滿孩子氣,自然就有一種靈氣,表現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3. 多就少改。在作文的批改中應提倡多就少改,即改得要少,保持的要多。以往作文批改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翻開學生的習作本,只見一片紅,教師把學生的習作改得面目全非,學生自己的東西所剩無幾。學生的勞動沒有得到老師的尊重,試想,這樣學生還能有寫作興趣、寫作積極性嗎?沒有興趣,哪會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
三、 引導思維發(fā)散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古代中國人曾以四大“發(fā)明”聞名于世,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但如今學生總是缺乏開拓進取、積極創(chuàng)新的精神,習慣于受人支配,沒有自己的思想意識。為什么會這樣?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們的教育習慣和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所致。作文教學中,長期運用一種定勢的思維方式,使學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無創(chuàng)新可言。而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總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不依常規(guī)去想問題。這種獨特的視角就是發(fā)散性思維。思維發(fā)散才會閃現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語言等方面突破常規(guī)思維的束縛,使思維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擴散,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有的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課間十分鐘》時,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從而確定比較新穎的主題。同學們的作文,不再是單一的“課間活動豐富多彩”,出現了各種富有新意的主題,如:“助人為樂好風尚”“課間打鬧不應當”“關心集體的好品質”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同學確立的主題是“課間十分鐘的噪音值得重視”,這種從環(huán)保的角度觀察,認識問題顯然是獨樹一幟,富有時代特色。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