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如果想走高效之路,必須求真求實。我們反對機械的重復和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提倡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和情境中,相機進行多樣的語言文字訓練;我們反對課堂上的形式主義,搞花架子,強調選擇合適的具體的學習方式,采用必要的課件;我們反對任務不明,漫無邊際的延伸拓展,提倡整合必要的課程資源,進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內外融合,提高學習的效果。要構筑有效的語文課堂,實施有效的語文教學,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研讀文本有深度,忌浮于表面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從某種意義上講取決于教師對文本解讀是否到位,如果教師對文本理解不深刻,那么,學生就學得膚淺,收獲就不多。文本解讀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入”與“ 出”的過程。教師要深入文本,充分與文本深度“對話”,然后在組織學生對文本真正參與、真情體驗、真切感悟的基礎上,完成對文本閱讀的再創(chuàng)造。文本解讀過程中要“入”好,悟透,深入巧出。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文本的解讀,需要科學處理好疏與密的關系,力求做到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疏密有致”。如果只密不疏,處處做過細的分析,結果欲密不密,教學重點不突出,效果不見佳;如果只疏不密,處處只做蜻蜓點水式的分析與點評,課堂就顯得空泛,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必然是淺嘗輒止。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名篇。行文平樸,從容不迫,明凈的文字,純粹老練,看似不經意的筆墨用字,卻傳達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和極高的語言素養(yǎng)。竇桂梅老師充分考慮了文本的這一特點,教學中緊緊扣住課文的語言,讓學生在文字與情感里走了個來回。不得不提的兩處經典:一是引導關注母親的行為,通過關注三處“悄悄地”這些細節(jié)背后傳遞的信息,讓學生在反復閱讀揣摩中,把握母親對肢殘的兒子的“細心”“耐心”和“小心”,進而感受母親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這般,母親形象也在學生心頭“悄悄地”樹起,且一次比一次豐滿、厚重;二是關于母親動作的描寫,竇老師抓了一句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兒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這“撲”與“抓”與上句中的“悄悄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于失控中體會母親的焦灼痛苦,接著通過一個“忍”字,展開對話,母親忍住的是什么?是自身的病痛的折磨,是對失去生活信心的兒子的一萬個不放心,是身心俱苦的肝腸寸斷,一“忍”三嘆,層層遞進,“把所有的苦都一個人扛”,如此堅毅的母親,怎一個忍字得了!這一環(huán)節(jié),竇老師的高明之處,不僅僅讓學生體會毫不張揚的母愛之偉大,而是更多感受母親用自身的行動來詮釋“好好兒活”的真諦。竇老師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史鐵生的好好活,還感受自己的好好活,感受人類的好好活。
深入研讀文本,這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所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闭Z文課堂上我們希望能讓學生在解讀文本中學會解讀,在欣賞作品中學會欣賞,在情感體悟中陶冶情操,這一切的一切如果離開了老師對文本的深入研讀,都將是一句空話。 所以研讀文本是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是語文教師一生都必須修煉不止的看家功夫。我們需要認真地將之進行到底,才能當好學生遨游文學殿堂的“導游”。
二、 節(jié)外生枝須重視,忌隨意處置
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新課程改革非常關注和提倡課中的動態(tài)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建構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的美。因而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閃動著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課堂上隨時會碰撞出“意外的火花”,如學生的回答或發(fā)問老師課前沒預設,學生的行為讓老師尷尬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集中精力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反應,著眼于學生真實的學情,不拘泥于預案,憑借自己豐富的教育積淀和智慧,順應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去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將教師教的思路與學生學的思路動態(tài)地融合在一起,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
然而,有些教師由于對文本的重點把握不準,要么順著學生的生成討論下去,要么不加理睬,我行我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的讓“生成”偏離文本。某教師執(zhí)教《曹沖稱象》時,有一學生問道:“老師,這頭大象究竟有多重啊?”教師立即圍繞大象的重量展開討論,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讓“生成”偏離價值。某教師執(zhí)教《倔強的小紅軍》一課時,有學生問道:“老師,小紅軍不要青稞面、不坐馬,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要,這怎么叫珍愛生命、以人為本呢?”教師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讓學生展開討論,有關“珍愛生命”的話題,一節(jié)課就這樣不了了之。有的讓“生成”偏離目標。某教師執(zhí)教《貓》一課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當學到貓小時候很淘氣那段課文,有學生提出:“老師,貓把盆景弄得枝折花落,你還不責怪它,花草樹木怎樣得到保護呢?”于是,教師抓住的“怎樣保護花草樹木”展開議論,學生說得頭頭是道,課堂熱鬧非凡。有的對生成充耳不聞。在教學《孫中山破陋習》中教師問:你認為孫中山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說“心狠手辣”“殘忍”“進退兩難”,可能學生的答案出乎老師的意外,教師一時無法把握,因此沒有理睬,繼續(xù)按照教案講了下去,既沒有討論,也沒有糾偏。上述案例中,暴露的是教師在語文課堂生成的應用上,與正確把握文本的目標、價值和作者的情感之間的矛盾。當學生“節(jié)外生枝”的時候,教師面對種種意外生成,要寬厚地對待學生的純真,進行睿智的引導、智慧的啟迪、情感的遷移,切莫刻意追求標新立異、熱熱鬧鬧、隨波逐流、天馬行空。只要我們找準生成資源與文本、作者之間的結合點,把握好課堂生成資源應用的切入點,學會傾聽,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并在傾聽的過程中發(fā)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chuàng)意,批評的價值,再因勢利導進行教學。學生一旦出現錯誤,教師對此千萬不可忽視,切莫讓其在交流中悄然溜走。所以,交流的時空占有量不足,或教師輕易放棄了學生在交流中提供的寶貴的教學機遇,必然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交流的有效性。
古人云:“風弄林葉,態(tài)無一同,月當流波,影有萬變?!薄肮?jié)外生枝”,葉更繁茂,枝更堅實。課堂中即時生成的資源是寶貴的,教師用好這些意外,課堂必將成為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激情的天地,課堂教學效果更為顯著。
三、 感情朗讀講實效,忌裝腔作勢
縱觀現階段語文課堂,欣喜地發(fā)現,許多語文教師已認識到“讀”的重要性,“書聲瑯瑯”也成了閱讀教學的一道風景。但靜觀細思,占了閱讀教學“鰲頭”的“讀”是否真的有效呢?不難發(fā)現,有些課堂走馬觀花讀,裝腔作勢讀,作秀表演讀大大降低了“讀”的實效,因而導致語文課堂效率低下。
“誰來把這個句子讀一讀?”“很好,誰能也像他這樣讀一讀?”“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苯處熯@樣的朗讀指導大家也許并不陌生,采用在個別讀的基礎上再集體讀是指導朗讀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許多青年教師課堂中最常見的“讀”。然而,在這樣的讀里,“預期目的”為何?讀的“效果”又如何?讀了之后又有何“發(fā)展”?雖然這樣的“讀”做到了由點及面的擴面工作,但是這種點和面的移動卻是在同一平面上進行的,“讀”的質沒有得到發(fā)展和提升。朗讀指導的有效性,不但要從朗讀的水平、質量上看,還應該擴大范圍,豐富其內涵,如對課文的理解,對重點句的品讀,一種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讀把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了;還有學生通過讀,領悟了作者的意思,并在對話中把領悟到的意思表達出來;還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只能達到讀準、讀通、讀懂的水平,你就不要提高到誦讀、欣賞的水平?!白x”是一項被引領的創(chuàng)造,我們要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對學生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
王崧舟老師在引導學生通讀課文《魚游到了紙上》時,便是抓住“游”字進行練讀,就有智慧在里邊了。我們來看王老師指導讀題的片段實錄。
師:我把第一次讀題的機會讓給他。但是,得增加一點含金量,怎么讀呢?注意聽,不著急。我問你讀,會嗎?
生:會。
師:會。我們來聽一聽,他究竟會不會讀。好,現在我問:請問,魚是怎么到紙上的?
生:魚游到了紙上。
師:我再問一遍,注意聽啊。魚是怎么到紙上的?
生:魚/游到了/紙上
師:對了,讀得好,好就好在“游”字讀到位了。那個聲氣,那個節(jié)奏,分明在告訴我們魚是游到紙上的。誰再來讀,誰再來讀一讀?
(個別讀——齊讀:魚/游到/紙上)
師:好,同學們,第一次讀到這個題目,第一次讀到這個“游”字的時候,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
生:魚是生活在水里的,它怎么能游到紙上?
師:所以你的腦子里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叫驚奇,這是她的感覺。你們的感覺呢?
生:魚是怎樣游到紙上的?
師:你想探一個究竟,是嗎?你充滿了疑問,好的,這是他的感覺。
生:魚為什么要游到紙上?
師:對呀,魚怎么會游到紙上,魚為什么要游到紙上,這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是嗎?
生:魚游到紙上,會不會死去呀?
師:對呀,你對魚充滿了擔憂之情,是嗎?
師:驚訝,疑惑,不可思議……帶著第一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題目。
(生齊讀。)
師:我也納悶,為什么一個普普通通的“游”字,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游”字,怎么會讓我們的同學產生這么多的感覺、疑惑,為什么?自由朗讀課文,兩個任務,聽清楚:第一,把句子讀通,把生字讀準;第二個任務,請你找一找,在咱們這篇課文當中,有多少個帶“游”的句子,讀完以后把它找出來,然后把它畫出來……
這樣一個短短3分鐘的開講片段,王老師沒有說任何跟“提問”有關的字眼,而學生卻自發(fā)地產生了這么多的疑惑,驚奇也好,疑惑也罷,不可思議還有擔憂之情,都昭示著他們想一探究竟的欲望,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領學生進行了智慧的讀。一個簡單的“游”字,讀出了課題的節(jié)奏和聲氣,讀出了學生的疑問,讀出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讀出了文章的脈絡所在,更讀出了智慧。
朗讀指導要隱而無痕,潤物無聲,就像春雨點點,沁入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圍中,體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脈搏,讀出文本中固有的語氣語調,再現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達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讀得情意濃濃,讀得眉開眼笑,讀得興高采烈,讀得熱淚盈眶,讀得潸然淚下,讀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醞釀、需要一種情境,而這種醞釀、這種情境是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的。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呂建明:江蘇省張家港市塘市小學]
[呂 娜: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