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著香港學校傳真過來的教案,我的感覺只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粗糙、簡單。真是名副其實的簡案!寥寥數(shù)語,僅僅勾勒出上課的基本流程,其中的語言完全沒有經(jīng)過斟酌、推敲,更談不上體現(xiàn)新理念、新觀點什么的。唯一的亮點就是有兩個執(zhí)教者,上雙師課。
這是一次全市范圍的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與以往不同的是,學校與香港一所小學結為姐妹校,最近邀請了香港方面的教授和教師來講學、授課,因此,本次活動就多了幾個看點,對我們來說更多了幾份期待。然而,看著眼前的教案,我卻隱隱產(chǎn)生了一絲失望。教案尚如此難上臺面,大概他們上的課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上課了,禮堂里座無虛席,大家都拭目以待。兩位香港教師走進課堂,樸素得很。本想香港是國際大都市,那里的教師也應該光彩照人,氣度不凡,可她們,還沒有內(nèi)地的教師講究修飾。教材是當場發(fā)下去的,兩位授課教師一開口,場下便發(fā)出一陣善意的笑聲。這就是香港普通話推廣得最好的學校的教師?太生硬、太別扭了,完全是兩個“西方人”在說中文。不過,對于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畢竟歷史的原因不容忽視。我們擔心的是,這樣的普通話如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
事實證明我的擔心純屬多余,師生的交流并沒有因為語言問題而受到多大影響,當然,小意外還是有的。孩子們說的“火燒云”,老師竟然沒聽懂!但教師并沒有因此而不知所措或忽之略之,而是很自然地追問一句:“什么?”一個孩子換了一種表述,教師會心一笑,講課得以順利進行,而課堂上始終充滿著親和與誠懇。正因為如此,孩子們與老師的距離一步步拉近,雙方的熱情也隨著授課的進一步深入而漸漸高漲。兩位教師一張一弛,一動一靜,互補互助,其真誠的笑容、平實的語言貫穿始終。課堂上的“拋繡球”(教師拋球,由接到的學生回答問題),更激發(fā)了孩子們參與的無限熱情。
課上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晚霞》是一首詩,需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個孩子讀后,老師說:“要讀出晚霞的美,聽老師讀?!闭f完她便有聲有色地讀起來。說實話,因為普通話太不標準,她的朗讀明顯不及剛才那個孩子,但可以聽出,她的確是在用心、用情地讀。沒有人笑,我們用如雷的掌聲表達了對她們由衷的敬意。她們真實、自信、勇敢、真誠,還有什么比這些更可貴?
她們的課件極為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粗糙。沒有精美的畫面,沒有繁雜的修飾,但易讀易懂,這已經(jīng)足夠。她們的板書看樣子也沒有練過.寫得潦草不說,竟然還夾雜著繁體字??墒牵羞@么多的缺憾又怎樣,孩子們不是照樣興致勃勃,一只只小手舉起如林?聽課的教師不是依然對這節(jié)課回味無窮,呼聲極高嗎?“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沒有眼花繚亂的視覺沖擊,沒有紛繁復雜的感性轟炸,也沒有多媒體課件的喧賓奪主,兩位教師用真誠構建的簡單,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境界!
我知道,許多教師心里想的和我一樣:原來,課也可以這樣上因為不約而同地,大家都想到了自己上課時的情景。
好課是“磨”出來的,這是所有內(nèi)地教師的共識。可是磨去的是什么?磨去的是最初的感動,富含靈氣的觸動,冷卻的則是熱情。教師,就這樣做著透支感情的人,在一遍又一遍磨的過程中逐漸麻木、機械。難怪有教師說,上公開課是最好的減肥方法。輾轉多回,課是磨得滴水不漏,可當初的激情哪兒去了?一個手勢、一個表情、每一句話都做了最完美的設計,還能有多少時間與精力思考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距離,充其量只是成為一個精致教案的忠實執(zhí)行者罷了。課堂上,孩子們看到的是一個純熟、無懈可擊的演員,而不是可親可敬的老師。累嗎?當然!我們賦予了課堂過多的附件。若去掉華美的修飾與精美的點綴,我們的課堂還能剩下什么?精彩是無法預約的,我們怎能不羨慕香港教師的輕松自如、返璞歸真和自然天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闭n堂的最高境界有如武學,無招勝有招,招在心中。這是從容,更是成熟。簡單是一個高度,更是一種境界。我一直在追問:我們離簡單究竟還有多遠?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