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夏日的午間。我六歲的小侄女小小在堂屋和西頭房之間來回的跑。她的鞋的的噠噠的響。媽媽和我的大侄女爭相告訴我小小精得很呢,也“壞”。我知道她是個小淘氣。小小跑向西頭房是因為我的父親也就是小小的爺爺在那。父親常逗她。
周末,我們一家人會圍坐在堂屋一起吃一頓飯,為這我媽要從早上六點左右忙起。父親不上桌,他只是坐在西頭房的一把躺椅上,把節(jié)目鎖定在中央臺戲劇頻道。父親喜聽戲,有時他也會跟著唱,還上板。他喜歡聽的還有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的吃飯聲。其實,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有幾句飄過來的京戲聲也沒覺不妥,舒緩而安逸,就是知了在外猛叫,也仿佛沒感到這夏日的燥脾氣。飄過來的還有縷縷的香味,父親會在堂屋的長柜上點柱香。這當兒父親還會在膝上挨挨地跟著戲曲里的板打響點。依著這響點聲音的大小我便能判斷出父親的姿勢。聲小的時候是坐著的,他在膝上打。他手原本就放在膝上。躺著打點聲大,他把掌打在腹部,或是胸間。父親喜光脊。
我沒聽到父親的京聲了。兩三年了吧。小小卻是在逗爺爺。
父親也近八十,血壓高,年前中風,雖無大礙卻是沒了精神。他近乎每日把兩三只小藥瓶攥在手里,唯恐丟掉什么。是什么呢。我打電話回家跟他說“你藥吃了么”。這句話我媽也說。我大侄女也說。今天我媽告訴我小小也每天這樣跟他說。說完了就笑,就跑,或是拽一下她爺爺用小手捏一下她爺爺。今天她咯咯咯地笑過之后沒有跑。她爺爺也很少逗她了。
我向西屋里一瞥。
父親只是這般雙目微閉地躺在那把舊藤椅上,長滿老人斑的手很規(guī)矩地撂在椅把上,間或動一下食指或是無名指。媽媽為他身上蓋一件薄翼般的絲綢“小紡”。夏日的午間像有點涼。小小依在他旁邊。她很認真地在摸他從藤椅格間凸出來的一團團肉。小小覺得這軟軟的好玩,像北京鳥巢上面水立方隆起的一方方“塑料”。小小在摸過七八方“塑料”之后也許覺得無趣便自個兒走開了。她的爺爺并不和她說話。這當兒好像寂寞的不是他,而是她。
還有去皺紋。皺紋是堆積起來沒有消瘀的日子。那天我讀羅中立《父親》額間的皺紋也是這樣子的。都曾活潑過的雨,水,還有土,還有外面如火的驕陽,一轉眼焠火之后仿佛都已瓷化了一樣??v是質感豐富,這波紋不知是在哪個午間凝固了,沒有舒展開來,化石般生動,卻也堅固。夏天們知了般從空中飛過,只是留下嘰的聲響便紛紛消逝了,如水的藍天中還沒看清這道劃痕便不見了波瀾。逝者如斯。父親的皺紋如瓷。
涼夏如翼,也如蛻,說不清這蟬叫過幾茬之后蛻過幾茬之后夏就老了。夏老了是秋吧,或者是冬。想想也不對,那冬后面不是又有春么。我大侄女或是小小們不知是不是我父親的“春天”。父親這么苦思冥想的樣子一定也想過這些。時光怎么這么奇妙。張愛玲只是光艷幽涼之中一襲瘦身旗袍,好些年后有人發(fā)現(xiàn)她躲在時光背后的大洋彼岸卻總也不肯露面。父親是凡人。父親當然無所謂,他只是這般地躺著,躺在他兒子的一瞥中養(yǎng)神。時光一定有資格對躺在舊藤椅上的他說:這孩子大了,這孩子累了,這孩子要休息了。
責任編輯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