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上百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反對在山東濟寧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全國人大代表、濟寧市市長張振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標志城肯定要建”,因為“有69個院士的簽名支持”。與此同時,有記者根據(jù)《中國文化報》公布的“倡議者名單”,找到了名列“69位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學家何鏡堂。在回答是否在倡議書上簽過名時,何院士表示:“記不太清了……可能是口頭答應吧?!?/p>
感謝何鏡堂院士的坦誠。從他的回答中,我們可以設想,有一部分院士是在不了解“中華文化標志城”詳細內(nèi)情的情況下,或礙于情面,或迫于壓力,對簽名支持該項目表示了默許,而不是真的就認同這類形象工程。但是,對于享有中國學界最高聲望的“院士”,我們還有更高的期望,即:出于對科學精神的尊重,請院士們在面對類似事件時,大膽地說“不”。你們的名譽是神圣的,不應淪為利益的工具和他人可以拉扯的旗號。
對照《中國文化報》上的“倡議者名單”,可以發(fā)現(xiàn),這69位兩院院士,大多數(shù)是地質學家、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建筑設計學家,還有航天科學家、古人類學家以及小麥研究專家和野生動物學家。他們固然是中國自然科學和理工領域的頂尖人物,但顯然不能為“中華文化”提供足夠權威的學術觀點。
將原本僅僅是在某個專業(yè)領域具有一定權威的院士,推舉為所有學術問題甚至非學術問題的裁判,以爭取社會對某一項目的支持,這樣的“院士事件”并不鮮見。去年初,62名院士聯(lián)名倡議將梅花、牡丹確立為雙國花的事件,也曾引起過公眾的質疑,有人甚至將之批評為“不務正業(yè)”。對此,中科院院士、北大校長許智宏曾經(jīng)感慨:“很多事情都不是院士主動或者自愿做的,是地方政府請他們?nèi)プ龅?,如果他們不去,就會被說成清高?!?/p>
清高又何妨?在筆者看來,不懼于強勢、不困于人情、不當“萬寶全書”,這樣的清高,正是院士以及所有科學家都應該堅持、全社會都應該贊譽的高貴品行,也正是對科學精神的尊重。
在公眾的印象里,院士是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特殊人群,他們所說的話,往往令人產(chǎn)生“準真理”般的信任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科學的信任和景仰。但是,信任的基石,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換而言之,在人們的心目中,“科學家”已經(jīng)成為“科學”的具象,因此,“科學不說假話”也自然延伸為“科學家不說假話”。
對于一個從“知識無用論”中掙扎出來的社會來說,這種崇尚科學、尊重科學精神的風尚,來之不易。作為科學家中的“靈魂”,我們的院士理應以慎獨的自覺,努力呵護、引導這彌足珍貴的社會價值取向。拒絕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發(fā)表意見,便是堅持實事求是科學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
(選自《文匯報》2008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