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能涉水,這是戰(zhàn)爭逼出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一次戰(zhàn)斗,蘇聯(lián)紅軍強渡第聶伯河、多瑙河時,由于工程兵架橋部隊遠遠落后于先遣分隊,行進到岸邊的蘇軍坦克部隊眼看著面前的河流不能通過,延誤了2~3個晝夜,因此本應坦克部隊擔負的奪取和扼守登陸場的戰(zhàn)斗不得不由步兵部隊擔負,結果因德軍發(fā)現(xiàn)企圖而使部隊受到很大的損失。總結這一教訓后,蘇軍技術部門和部隊對坦克涉水能力進行了研究,并裝備了一些簡單的涉水器材,提高了坦克的戰(zhàn)斗能力。蘇軍坦克第25團在執(zhí)行一次戰(zhàn)斗任務的時候,7輛坦克就借助密封手段和自行渡河輔助設備潛入河中,成功地渡過了170米寬、3~4.5米深的南布格河,以突然的沖擊支援了步兵的戰(zhàn)斗?,F(xiàn)代的坦克很多都具有潛渡能力。那么,坦克是怎樣克服河水和缺氧的問題而涉水的呢?
坦克潛渡學問多
要想使坦克能夠潛入水底并安全行駛,首先就要解決一個密封問題。坦克上的門、窗、孔洞可是不少。不過,對于這些“靜止件”,只要在結構設計中加上密封橡膠,關嚴壓緊也就密封住了。最難弄的是炮塔,炮塔要進行360度旋轉,不太好密封。早期采用油脂類來密封,既費時又費力?,F(xiàn)在一般都在炮塔座圈處加上一個密封氣袋,只要一充氣,氣袋膨脹起來就能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其次是通氣問題。在坦克的車長或裝填手出入窗口的座圈(潛望鏡孔座)上安裝有一個高約3~4米的通氣筒,空氣由通氣筒進入坦克內(nèi),供坦克乘員呼吸和發(fā)動機使用。發(fā)動機的廢氣通過排氣管排出。為了防止水倒灌到發(fā)動機里,在發(fā)動機排氣管處還安裝有排氣閥。排氣閥的作用是使廢氣可以排出去,而水卻不能倒灌進來。當坦克在水下發(fā)生故障停車時,廢氣壓力下降,閥門就會自動關閉,自行密封,防止水流進發(fā)動機。對于以二行程發(fā)動機和燃氣輪機為動力的坦克來說,靠排氣閥已經(jīng)不能解決問題,還要另外加裝一根排氣筒。不過,想使坦克在水深5米、0.5個大氣壓的作用下一點不進水,幾乎是不可能的。解決的辦法是在車體底甲板的較低位置處裝一個排水泵。排水泵一工作,就可以把車內(nèi)的積水排到車外。只要進的沒有排的多就沒事兒。再次是保持航向問題。坦克開到水底,駕駛員見到的是水茫茫的一片,真像進了龍宮里一般,根本分不出東西南北。如果聽其自然,由于兩條履帶上的阻力不一樣,非跑偏了不可。解決的辦法有兩條:一條是依靠地面指揮中心的無線電臺或?qū)Ш皆O備來指揮,用多次小角度轉向的辦法來修正,保持既定的方向。再一條是利用車內(nèi)的航向儀或?qū)Ш皆O備來保持方向,駛向勝利的彼岸。航向儀的主要構件是1個三自由度陀螺,利用陀螺的定軸性來設定方向,駕駛員通過微小修正偏差保持在既定的方向上。某些新型坦克上已采用了帶有電子計算機的導航系統(tǒng),不過這套系統(tǒng)的價格比較昂貴。最后是緊急情況下的搶救、救生問題。搶救是對坦克而言,救生是對乘員而言。潛渡駕駛畢竟是有一定風險的,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周密的組織和準備是必不可少的。事先準備好牽引拖救車輛,保持不間斷的通信聯(lián)絡,坦克內(nèi)準備好救生用的呼吸氣和救生衣,以防不測。至于裝粗通氣筒的潛渡訓練坦克則比較好辦,緊急情況下只要從通氣筒中爬出來就算萬事大吉。
坦克航渡有奧妙
坦克除能潛渡江河外,還有一種能在水面航渡的輕型水陸坦克。坦克能夠涉水,前提條件是必須使這種坦克能在水上漂浮起來。為解決這個問題,科技人員先是減輕了坦克的重量,把其裝甲減為10~15毫米;其次又將車體做得比普通坦克要大一些,并使之成為密封嚴密能防漏水的船形體,車體外的一些機件(如負重輪等)也做成中空的,以增加浮力;有的還專門為坦克設置了浮箱,不僅保證坦克在正常情況下不沉,而且在其中彈、傾斜等特殊情況下也能較好地漂浮。此外,為了能很好地在水上行走,坦克還必須有良好的推進裝置。目前水陸坦克的推進裝置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利用特制履帶劃水前進,與過去的水車有相似之處;二是用螺旋槳推進,有掌握航向的舵,跟船的道理差不多;三是采用水上推進器噴水推進。水向后噴,反作用力便推動坦克向前運動。倒車時則是水向側前方噴,轉向時用一側噴水口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