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蘭
吸煙有癮,喝酒有癮,打麻將有癮……癮是什么?癮是一種不可舍棄的習慣,一種難以抑制的欲望。癮,有的屬于個人嗜好,無可厚非,甚至還可褒揚,如讀書有癮,作畫有癮,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癮……但也有的癮如吹牛、打架、罵人乃至吸毒盜竊等,便有害于他人有害于社會即不是個人的問題了。
有一種癮,不知諸君注意到?jīng)]有?聽謊——聽謊有癮。這簡直就如同形成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的關系了——有人說謊,有人愿聽謊乃至有癮了。
七十多年前,現(xiàn)代作家張恨水先生創(chuàng)作的雜文《聽謊有癮》是個很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他寫道:“夫人不有言,言必救國,于是難為了許多做夢不曾曉得救國兩字的人,繞了一百八十度的彎子,總得說聲救國?!?/p>
為什么“言必救國”呢?原來他創(chuàng)作這篇雜文時正值中國抗日戰(zhàn)爭艱苦階段,有識者號召、動員全國民眾團結起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然而一些向有麻木不仁、極端自私和口是心非國民性的民眾,在抗日洪流的裹挾下,賣綢緞的、賣燒餅的、賣五淋白濁丸的……“歪曲事實來說話”,隨幫結伙地說“救國”,于是,“舉目皆救國之人充耳皆救國之言?!?/p>
按說,有人不言“救國”,只要不賣國、不當漢奸,也不會受到譴責與脅迫。那么,為什么不論是做什么的都要宣稱“救國”呢?其實,只有一種解釋,即“聽謊有癮”。大家都說謊,大家又都聽謊,這豈不就是聽謊有癮嗎?
聽謊有癮不是個案,它是有傳統(tǒng)的了。七十年前如此,七十年后又如何呢?
這些年來,演藝明星們煞有介事般地輪番上陣做廣告,你方唱罷我登場,聲嘶力竭地推銷某醫(yī)某藥包治百病、藥到病除,某牛奶補鈣壯骨抗衰老,其實大部分是虛假宣傳或夸大效果,此舉已形成一個賣方市場。而受眾看了聽了這些謊言便有癮了,于是便去消費,乃至出現(xiàn)求大于供的怪現(xiàn)象。說怪也不怪,實是受眾忘了演藝界一個共同的本領是善于做戲(所以企業(yè)界才請他們做廣告);有些演員在戲里扮演個大好人,受眾們便以為他(她)們做的廣告如同其在戲里的角色一樣真實可靠,這“癮”就愈發(fā)大了。到頭來,演員賺了巨額廣告費,上當受騙的是消費者——聽謊有癮的受眾。
普通民眾聽謊有癮,是因為他們或知識匱乏,或視野狹窄,或閱歷有限;那么,那些舉世無雙的天才聰明偉大的總統(tǒng)們聽謊也有癮嗎?有!
前些年伊拉克選舉總統(tǒng),暴君薩達姆以百分之百選票蟬聯(lián)總統(tǒng)。然而當盟軍開進首都巴格達后,憤怒的伊拉克百分之百“擁護”他的民眾,立即推倒了這位神話般領袖的巨大雕像。薩達姆豈不是聽其民眾謊言有癮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東歐那位獨裁者——羅馬尼亞總統(tǒng)齊奧塞斯庫,幾天前在黨代會上以百分之百選票蟬聯(lián)第一書記,會場上雷鳴般的掌聲讓他陶醉了。不料僅僅幾天之后,他便死在其民眾的亂槍之下,能說齊奧塞斯庫不是聽謊有癮嗎?何以英明領袖如此?一言以蔽之,利(權)令智昏也。
聽謊真的有癮?!拔母铩背跗?,所有的宣傳機器開足馬力造革命的輿論:“不搞文化大革命,就要千百萬人頭落地?!庇谑?,神州大地“把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口號響徹云霄。到頭來,“文革”是一場浩劫一場騙局,民眾聽謊有癮之后醒來反戈一擊。
當今,還有些領導聽謊有癮,他們忘了大躍進年代鄉(xiāng)里干部匯報“畝產(chǎn)萬斤糧”、“土高爐也能煉出鋼材”、“吃瓜菜代餓不死人”的謊言之教訓,所以才有了“村騙鄉(xiāng),鄉(xiāng)騙縣,一騙騙到國務院”的民謠。只要領導干部聽謊有癮,上述悲劇還可能重演。
雜文《聽謊有癮》的另一個“發(fā)現(xiàn)”是“念書的人,最會撒謊?!薄澳钸^洋書的人,更會撒謊?!边@雖然是司空見慣的“常識”,但尚未見有人像張恨水先生如此明確地指出來。念書的人尤其是念洋書的人,見多識廣,撒起謊來自然惟妙惟肖,因而謊言編得無論多么拙劣,都可能造成一個賣方市場。
一個聽謊有癮的民族,很難攀登人類思想、科學、文化的高峰;只有踏踏實實、言而有信、從上到下言必信行必果的民族,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成為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領先的民族。
作品精悍而思想容量大是雜文《聽謊有癮》突出的藝術特色。全文二百多字,把撒謊的、聽謊的寫得有聲有色,并開掘得有枝有蔓,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霸S多小刊物……也是篇篇皆救國之文……他們也就這樣一直把國救下去。”語言頗有魯迅文風。
作品末尾的升華,似一顆流星,有劃破暗夜之功,“撒謊的不足怪……真有那種愛聽謊話的癮!”可謂之空谷足音,警鐘長鳴。
張恨水(1895-1967)安徽潛山人,生于江西省一小官吏家庭。原名張心遠。肄業(yè)于蒙藏邊疆墾殖學堂。童年就讀于書館,自幼喜讀古典小說,尤喜《紅樓夢》及其它才子佳人書刊,后成為鴛鴦蝴蝶派骨干。曾先后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主筆、《立報》總編輯、《新民報》主審兼經(jīng)理。
1914年始用筆名恨水,1924年4月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連載章回小說《春明外史》嶄露頭角,一舉成名。
1926年又一力作《金粉世家》面世,名聲大振。其后之《啼笑因緣》幾乎家喻戶曉。
1934年到陜西、甘肅等地,實際接觸貧苦民眾,創(chuàng)作內容與風格突變,一批雜文應運而生。五十余年創(chuàng)作生涯使其著作等身,達三千萬言,僅中長篇即一百一十余部。
200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