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榮 陳尚杰 彭旭明
摘要目的:比較針刺結合推拿與單純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鎮(zhèn)痛作用。方法:采用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按隨機數字表將受試者分到以下2組:A組(單純針刺組)、B組(針刺結合推拿組)。通過觀察簡化MoGill疼痛問卷以及療效標準以評定療效。結果:A組總有效率為89.19%,B組為94.87%,療效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在PRI、PPI、VAS上,針刺結合推拿組均優(yōu)于單純針刺組(P<0.05)。結論:針刺結合推拿更有利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止痛。
關鍵詞頸椎病,神經根型針刺治療推拿治療
頸椎病系指頸椎及附屬結構退行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相關組織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體征。本病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對人類的生存質量構成了較大的威脅。神經根型是其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60%。針刺和推拿均有良好療效,但兩者的結合使用是否可增加療效仍需要進一步證實。故此筆者對兩者結合與單純針刺治療進行了隨機對照研究。
1臨床資料
所有合格受試者均來自2005年6月~2007年4月本院針灸推拿中心就診患者。符合1992年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上制訂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標準:年齡40~70歲: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精神、腫瘤等疾病以及孕婦。將80例合格受試者按隨機數字表分到以下兩組:A組(單純針刺組)、B組(針刺結合推拿組)。研究結束后A組脫落3例,實際完成治療37例;對照組脫落1例,實際完成治療3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經統計分析,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VAS、PPI、PRI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3.1 A組采用針刺方法。選穴:頸夾脊、大杼、肩井、曲池、外關、后溪。以上均為患側。按上述選定的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快速捻轉進針,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周治療5次,共進行3周。
3.2 B組采用針刺結合推拿方法。先采用針刺方法,具體同A組。然后采用推拿方法:患者取端坐位,頸部自然放松,醫(yī)者立于其后側。先以揉法、一指禪法、滾法、拿法等放松頸部雙側的肌肉,緩解肌痙攣。再用與患者棘突偏歪方向同側的拇指推頂住偏歪的棘突為支點,另一臂的肘部抱住患者頭部,讓患者頭前屈,將頭向患側旋到最大限度時,囑其放松頸部肌肉,醫(yī)者用肘向上托起頭部,同時推頂偏歪棘突的拇指輕推偏歪的棘突,常聽到“咔塔”的一聲清脆復位聲,拇指下有棘突移動感,再以同法施與下一椎體的另—側棘突,觸診頸椎兩側局部壓痛減輕或消失,證明手法成功。再采用按法、揉法、振法等手法放松頸、肩、上臂部軟組織5~10min,一指禪推風池、頸夾脊、大椎、大杼、肩井、肩髃,肩髎、曲池、外關、后溪等。最后以擦法、拍法放松頸肩、上肢部肌肉結束。每周治療5次,共進行3周。
3觀察項目
3.1療效評定參照1992年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上制訂的標準。痊愈:原有各型癥狀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頸、肩、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原有各型癥狀明顯減輕,病情程度改善一個等級以上,疼痛程度改善一個等級以上或目測類比定級法(VAS)減少3以上;有效:原有各型癥狀減輕,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顯著;無效:癥狀沒有改善,同治療前。
3.1簡化McGill疼痛問卷由疼痛分級指數(PRI)、現有疼痛強度(PPI)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三部分組成。PRI含有11個感覺性詞與4個情緒性詞,程度分無、輕、中、重4級,分別計0、1、2、3分,可計算出感覺分、情緒分和總分;PPl分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6級,分別計0、1、2、3、4、5分;VAS為一條10cm長的直線,分為10個點,兩端分別代表無痛和劇痛,患者在其中標出疼痛程度。
4結果
4.1兩組療效比較結果見表2。進行兩樣本之間的秩和檢驗,P<0.05,說明兩組療效比較無明顯差異。
4.2兩組簡化McGill疼痛問卷比較結果見表3。兩組組內數據分別進行治療前后的數據配對t檢驗,各項量化評分在治療后均優(yōu)于治療前,P<0.01,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兩組間比較,經t檢驗,在VAS、PPI以及PRI評分上,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5討論
本病屬祖國醫(yī)學“骨痹”、“痹證”、“項強”、“頸肩痛”等范疇,多因外傷或感受風寒濕邪,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脈絡不通而致,即“不通則痛”;或素體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而致,即“不榮則痛”?!秲冉洝吩疲骸靶霸谀I,則病肩背頸項病?!薄稘健け浴芬嘣疲骸敖砸蝮w虛,腠理空虛,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敝螖M以通為主,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根據病變及經絡循行采用局部的頸夾脊以疏通局部經氣,大杼為骨會,后溪以通督,肩井、曲池、外關以疏通太陽、少陽、陽明經氣,促使氣血運行通暢,通則不痛。通過對頸項背部施以拿、揉、彈撥、點按等手法,可解除患者頸項肌的痙攣,消除局部炎癥反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新陳代謝,使肌肉等軟組織恢復良好的功能狀態(tài),從而起到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再以旋轉復位法糾正頸椎小關節(jié)錯位,“正則通”,“通則不痛”。兩者作用互補,相得益彰,起到疏通經絡,理筋整復,糾正偏歪的棘突,松解肌肉緊張及痙攣,從而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達到緩解或消除臨床癥狀的目的。
本研究發(fā)現針刺配合推拿治療本病在止痛方面優(yōu)于單純針灸治療,說明在臨床上應兩者配合使用。兩者近期療效在統計學上并沒有顯著性差異,這也有可能與樣本含量較少有關,有待以后的大樣本的多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