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娣
新課程強調(diào)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啟發(fā),要求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確保教學質(zhì)量,仍然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培養(yǎng)活動,學成了一種模仿性的活動,沒有絲毫的創(chuàng)造。顯然,這種教學方式與新課程的要求是不相符的。那么,怎樣才能把課堂還給學生,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平等,構(gòu)建和諧課堂呢?
一、教師要成為新理念的實踐者
課堂行為之所以難以得到改變,關鍵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未徹底改變。在升學、考核、社會輿論等多重壓力下,教師不敢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教學的著眼點仍是緊緊圍繞考試,被成績束縛了手腳。因此,盡管許多教師順應歷史潮流,采取“情景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能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方法,但在課堂上總是有意無意地、想方設法地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自己預設的答案,新的教學方法徒有形式,盡管課堂看起來很熱鬧,最終學生還是“九九歸一跟我走”,跟著老師的結(jié)論走,學生很少有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出現(xiàn)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
因此,課堂要變革,首先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教師不僅要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而且要以之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及行為表現(xiàn),著眼于學生發(fā)展需求,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讓學生去體驗、質(zhì)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而教師進行適當?shù)狞c撥,實現(xiàn)新課程所提倡的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例如在講文字的重要性時,教師不用喋喋不休地講述,可以通過設計“傳話”這一游戲,教師給第一位同學說一句話,一個一個交頭接耳地傳下去,結(jié)果一句話傳到最后一個同學時,同學們發(fā)現(xiàn)與第一個同學所說的已大相徑庭。通過這一簡單的過程,學生體驗到文字的重要性,何時在“玩中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教師要成為學生的信服者
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做到“活而不亂”,我認為必須要樹立教師的威信。教師要樹立在學生中的威信,首先就必須要有一顆愛生之心。孟子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當教師真心誠意的愛護、關心自己的學生,學生就能借助情感的觸動和催化,把教師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本身的要求,而且會對教師產(chǎn)生一種信任感,教師的威信也就由此樹立起來了。當然,這里所說的“愛生”是指關心、愛護學生,而不是溺愛學生,而且這是一個整體的觀念,不是針對某一個學生或某一部分學生。如果過分的寵愛學生,是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也不利于同學之間的團結(jié),可能還會引起另一部分人對教師的反感。
其次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刻苦鉆研,不斷進取?!稓v史與社會》是一門進行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整合了歷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質(zhì)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難度不高,但要求知識面拓展。教師要能夠駕馭課堂,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具備相關的豐富的知識,從而避免照本宣科,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教師隨之就會失去魅力,課堂就會變得一團糟。
所以教師要把握好機會,努力工作,讓學生對教師的德、才諸方面有一個肯定的認識和了解,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師生關系。隨著教師工作的漸見成效,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就會愈來愈高,使學生在課堂上不隨心所欲,能圍繞主題探究討論,從而少一些呵斥,多一些贊揚,使課堂更顯和諧。
三、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傾聽者
有一位深圳的特級教師曾說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從傾聽開始?!蔽矣X得課堂教學中的傾聽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傾聽,二是教師應學會傾聽。傾聽不只是學生的義務,也是教師應該承擔的責任。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育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個性都處于變化之中的個體。學生是“認識的主人”,而不是機器,不是認識知識的容器。所以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意見或疑問,不要為了節(jié)省時間趕進度,對學生的意見不屑一顧,這樣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失去參與的興趣。相反,仔細傾聽學生的意見,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巧妙地激起學生的疑點,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在討論的過程中解決,進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實現(xiàn)求學目標。
曾經(jīng)在一節(jié)社會課上,我照例講解練習,其中,在講到“在屈辱的歲月中,西方列強對我國發(fā)動了哪幾次侵略戰(zhàn)爭”時,我不假思索地把中考考綱中的三次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報了出來。這時,有一個學生在下面坐著輕聲說,至于說什么我沒有聽清楚,我走下去俯身問他:“你在說什么?”他大聲地告訴我:“日本是屬于東方國家,不是西方國家?!蔽覐奈醇毾脒@個問題,經(jīng)他一提醒,我發(fā)現(xiàn)這里涉及許多知識點,何不拋磚引玉,讓學生對這些知識有更清晰的認識?于是,我把這個問題給了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是怎么認為的?”有的同學說,問題提得有道理。有的同學說,一般是這樣認為的,日本是屬于西方列強的。碰到了意見難以一致,且誰也無法說服誰的時候,我就微笑著說:“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大家討論一下。中日甲午戰(zhàn)爭到底是不是西方列強對我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說說你的理由。”整個課堂沸騰了,許多同學都想到了初一社會中講到的東西半球劃分的知識,查找地圖以后,認為日本應該是東半球的國家,而不是西方國家。我適時地提醒了一句:“東西方的劃分標準是否只有一個?”許多同學又翻課本又查資料,突然,有同學想到了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中講到了兩大陣營的對峙——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對峙,也叫東西方對峙。我聽到以后,又問了一句:“那么,東方指的是誰?西方又指誰?日本屬于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這時:許多同學恍然大悟,哦,原來是從政治上來劃分的。有的同學馬上說:“那么,抗日戰(zhàn)爭也是的?!蔽矣謫柾瑢W:“抗日戰(zhàn)爭是不是西方列強對我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有同學說,不是。我請他站起來說說理由。他說:“抗日戰(zhàn)爭是站在我們中國的立場上來說,對日本來說,應該是侵華戰(zhàn)爭?!蔽矣謫枺骸爸腥占孜鐟?zhàn)爭是不是侵華戰(zhàn)爭?”學生說是的,我又問:“如何把這兩次戰(zhàn)爭區(qū)分開來呢?”有同學馬上想起來,說:“后一次戰(zhàn)爭可以說是1937——1945年的侵華戰(zhàn)爭。”
由于學生多處于熱烈討論、積極參與的狀態(tài),把自己的疑點都提了出來,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學生搞清楚了東西半球的劃分、日本是否屬于西方列強、兩大陣營對峙指什么及兩次侵華戰(zhàn)爭如何把它區(qū)分開來等幾個知識點,比看課本,聽教師講了以后,都要清晰。由此可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學會傾聽。在傾聽中交流,在傾聽中溝通,在傾聽中實現(xiàn)互動,在傾聽中實現(xiàn)民主、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