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者,聲依永(詠),律和聲也?!鼻坝星尾使P勾出江漢的風(fēng)騷,后有李杜詩篇開出盛唐的胸懷,千載文章,莫乎其盛。中國的詩教教人溫柔敦厚,連“關(guān)關(guān)雎鳩”亦是“后妃之德”的。然而教化自歸教化,真的文學(xué)乃直面人心。于是長篇短制,五字七言,樂府竟自成一體。亦是詩園中一鮮葩。
浩瀚樂府,我最愛東晉南朝的民歌。短小精練,淺淡平直,卻字字都是春心。看《西洲曲》的流麗,《子夜歌》的纏綿,何處不是一位曳著羅裾的女子款款走來,何處不見光風(fēng)流月、新林錦花,憑訴著純真的歡欣或幽怨?
《大子夜歌》云“慷慨吐清音,明轉(zhuǎn)出自然”,這“自然”二字便是樂府詩的神韻了。品讀東晉南朝樂府民歌。須知“絲竹發(fā)歌響,假器揚(yáng)清音。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
“春風(fēng)動(dòng)春心”是《子夜四時(shí)歌·春歌》中的第一句,東晉南朝樂府民歌的神眄流精實(shí)在都涵舉在此了。這“春風(fēng)”便是天道悠悠,這“春心”便是人世靜好,兩相牽連一如羅裳裙裾的擺葉。春風(fēng)亦美,春心亦真,見是誰吹動(dòng)了誰?
“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苯系木爸抡媸恰耙凰o(hù)田將綠繞”的,絲竹管弦對著亭臺(tái)樓閣,灼灼的桃花開得爛漫,隱隱的睡蓮亦自妖嬈。天地美景皆是詩經(jīng)的“興”,于是梧桐落子、蠶繭縈絲、清水芙蓉、春生黃檗,竟成了渾然的詩料,都是那個(gè)煦煦撩人的“春風(fēng)”?!把鲱^看桐樹,桐花特可憐。愿天無霜雪。梧子解千年?!薄拔夷顨g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薄奥剼g遠(yuǎn)行去,相送方山亭。風(fēng)吹黃檗藩,惡聞苦籬聲”……出之慧腸,吐之繡口,文論上的“雙關(guān)”實(shí)是春心的精巧呵。
春天是杜鵑竹里鳴,羅綺垂新風(fēng),見到“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fēng)散”,小女子便“嘆我當(dāng)春年,無人相要喚”了。又看《歡好曲》“淑女總角時(shí),喚作小姑子。容艷初春花,人見誰不愛”,只覺她這嘆是應(yīng)當(dāng)?shù)摹4猴L(fēng)拂柳絲絲細(xì)。吹作春心幾許長?
樂府民歌里,言己則“儂”,言彼則“歡”,再則稱“郎”。這一“儂”一“歡”,盡是愛戀的真切、人情的純好了。又有“歡子”之稱,又有“烏鳥雙雙飛,依歡今何在”的一問,見她依依嬌柔、脈脈情癡,彼此濃濃的歡洽。不需要明言而自然可感可見的。同是依聲輕唱,看西蜀之浮靡,南唐之綺麗,直至宋詞“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shí)歸舟”,任他文人墨客怎樣的托想代言,皆不得這女心清婉。
“氣清明月朗,夜與君共嬉。郎歌妙意曲,儂亦吐芳詞”。楊柳舞、小蠻腰,兩重心字羅衣都還沒出現(xiàn),樂府民歌中的欣愉就是這樣簡單而醇正。民歌中的女子亦有怨:“感歡初殷勤,嘆子后遼落。打金側(cè)玳瑁,外艷里懷薄”;亦有心思:“制為輕巾,以奉故人。不持作好。與郎拭塵?!庇朴蔚溺殍A囊浴斑w怒”,穿梭的銀針聊以寄情,直證天地萬物連這其間的人都是可愛的。還有“宿昔不梳頭,絲發(fā)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dāng)嗖涣鳌?。亦都是極見情境的。
且看《子夜歌》的第一首:“落日出前門,瞻矚見子度。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可以想見橙黃色跳蕩的余暉怎樣灑在那屈曲的門前小路,這位年輕的男子怎樣看著她翩翩地經(jīng)過。他是凝神“冶容多姿鬢”呢,而她則是人過留影,徒留芳香已盈路。然而歌詩卻不言徘徊悵惘,不言輾轉(zhuǎn)反側(cè),只有相見的美,而無相失的怨,這便是樂府民歌的春心,亦是這“瞻矚”的妙。
再看她是怎樣回復(fù)的呢——“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dāng)。天不奪人愿,故使儂見郎?!蹦窃娊?jīng)的“風(fēng)”正是呼呼地吹過長卿的上林、孟堅(jiān)的京都,降落在這江南的小院里,誰說不是真正的“思無邪”呢??催@冶容的女子,聽她謙謙地說一句“不敢當(dāng)呀”,孰能不欣,孰能不喜?最好的更是這“天不奪人愿”,說盡了世間最大的美好。
在東晉南朝的中國江南,唱出這些歌的人們清清純純地過著一天又一天,一季又一季。一千三百年后,維瓦爾第也有《四季》(人們亦是多聞其曲,罕閱其詩)。其實(shí)藝術(shù)都是相通的,雖然樂府民歌都已散佚了譜。在春夏秋冬月光溫潤的子夜,都無妨聽聽《四季》,看看樂府這些獨(dú)存的文字,在這里,但見春風(fēng)動(dòng)春心。